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2:31
原文展示
绩溪书怀
作者:董楷 〔宋代〕
行来人世尘千里,
梦绕故山春万重。
慈母新年音信缺,
遥瞻白云是中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世俗纷扰中跋涉千里,心中却常常挂念着故乡的境况。梦中常常萦绕着故乡的春天,似乎重重叠叠。新年到来之际,母亲的音信却没有传来,远望白云,仿佛只见那高耸的中峰。
注释
- 行来:走过,行走的意思。
- 人世:指人间,世俗的生活。
- 尘千里:形容世俗的纷扰和遥远的距离。
- 梦绕:梦中萦绕,常常思念。
- 故山:家乡的山,指作者生长的地方。
- 慈母:慈爱的母亲。
- 新年:指农历新年,传统节日。
- 音信缺:没有消息,音信不通。
- 遥瞻:远远地望去。
- 白云:天空中的云,象征着思乡的情感。
- 中峰:指中间的山峰,可能是故乡的标志性山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楷,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写作风格以清新脱俗著称,常以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为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远离故乡之际,正值新年之时,思念母亲和故乡的情感愈发强烈,表现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对亲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绩溪书怀》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感的古诗,作者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无奈。首句“行来人世尘千里”,开篇便直指游子的旅途,岁月的流逝与世俗的纷扰让人倍感疲惫。而“梦绕故山春万重”则转向内心的向往,梦中常常回到充满春意的故乡,描绘出一种温暖而又忧伤的对比。
接下来,作者提到新年的到来,然而“慈母新年音信缺”,这句诗直击人心,游子在外,母亲的音信不通,尤其是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更是令人感到失落与孤独。最后一句“遥瞻白云是中峰”,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了思念之情,白云飘渺,正如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与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对比与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游子对故乡和母亲的深切思念,表达了人们在外漂泊时对温暖家庭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来人世尘千里:此句描绘了游子在世俗生活中的奔波与疲惫,强调了距离的遥远和生活的艰辛。
- 梦绕故山春万重: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春天的景象在梦中浮现,仿佛层层叠叠,体现出深厚的乡情。
- 慈母新年音信缺:此句传达出节日孤独感,母亲的缺席与音信的缺乏使游子倍感失落。
- 遥瞻白云是中峰:通过远望白云,寄托对故乡的向往,白云如故乡的山峰,让游子心中涌起思念。
修辞手法
- 对比:游子的孤独与故乡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思乡情感。
- 意象:运用“白云”、“故山”等自然意象,生动地传达了游子的情感。
- 隐喻:白云隐喻着思念与渴望,象征着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挂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亲情的渴望,表露出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无奈,寄托着对母亲的深情厚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人世:象征着世俗生活的繁杂与艰辛。
- 故山:代表着游子的根与归属。
- 白云:象征着思念与远望,连接现实与故乡。
- 中峰:可能是故乡的山峰,承载着游子的回忆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慈母”的音信缺失,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
“梦绕故山春万重”中的“春”主要象征什么?
-
整首诗表达了游子在外的什么感受?
答案
- b) 思念
- a) 新生与希望
- b) 孤独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情感。
- 《游子吟》——孟郊:探讨了母爱的伟大与游子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绩溪书怀》:两首诗均表达了思乡情感,但《静夜思》更偏向于夜晚的静谧与孤独,而《绩溪书怀》则通过新年与母亲的缺席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