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婺舟道中》

时间: 2025-05-02 03:55:10

诗句

笋舆时得并溪行,溪水秋来似鉴清。

仰春云山劳眼力,临流照眼却分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55:10

原文展示:

笋舆时得并溪行,溪水秋来似鉴清。
仰春云山劳眼力,临流照眼却分明。

白话文翻译:

在竹筏上偶然得以顺流而下,秋天的溪水清澈如镜。
仰望春天的云山,费尽眼力;但临近溪流的倒影却分外清晰。

注释:

  • 笋舆:竹筏,舸的意思,笋是指竹子。
  • 溪行:指顺着溪水行驶。
  • 鉴清:水面如镜,形容水清澈透明。
  • 仰春云山:仰望春天的山和云,劳累眼力。
  • 临流照眼:靠近溪流时,看到的景象清晰明了。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溪水秋来似鉴清”可理解为一种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理解。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郑伯熊,字子美,号雪窗,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腻的观察。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一次秋日游历中创作,表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感悟,显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歌鉴赏:

《婺舟道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日溪水的清澈与自然的美丽。首句“笋舆时得并溪行”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描绘了诗人在竹筏上顺流而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享受。接下来的“溪水秋来似鉴清”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溪水的清澈与秋天的宁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清新、宁静的自然画面。
后两句“仰春云山劳眼力,临流照眼却分明”则表现出对自然景象的深刻观察,仰望春天的云山虽然需要费劲,但临流的倒影却是那么清晰。此处的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也隐含着一种哲理:面对复杂的自然,简单而真切的美常常更为清晰。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秋水的描绘,更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笋舆时得并溪行:描绘了诗人乘竹筏顺流而下的悠闲情景,体现出自然的愉悦。
    2. 溪水秋来似鉴清:秋天的溪水清澈透明,像镜子一样,展现出秋日的美丽。
    3. 仰春云山劳眼力:仰望春天的云和山,眼睛需要费力去看,反映出自然景色的变化。
    4. 临流照眼却分明:在溪流旁,看到的景象却是那么清晰,形成鲜明的对比。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溪水比作镜子,强调其清澈。
    • 对比:前后句对仰望与临流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突出视觉体验的差异。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展现了在自然中得到的宁静与清新,同时也反映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笋舆:象征着自由与悠闲的生活方式。
  • 溪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清澈与纯净。
  • 云山:代表宏伟与变化,暗示着自然的浩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溪水秋来似鉴清”中的“鉴”指的是什么?

    • A. 镜子
    • B. 书籍
    • C. 乐器
    • D. 画作
  2.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3. 诗中描写的主要景象是什么?

    • A. 山川
    • B. 海洋
    • C. 溪水
    • D. 森林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比较郑伯熊的《婺舟道中》与王维的《终南山》,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山的巍峨与静谧,而郑伯熊则通过溪水的清澈表现了生命的透明与流动。两者在意境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追求与自然观。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踏莎行 正月十二夜对月 踏莎行 其二 踏莎行 酬人寿见过 踏莎行 其三 送春 踏莎行 其二 踏莎行 踏莎行 踏莎行 自莲花洞至好汉坡,倏雨倏晴,光景奇绝 踏莎行 暮春 踏莎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假名托姓 仄狭 先鞭 农产品 开燠 靑字旁的字 田横笑人 鲲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南航北骑 白字旁的字 馬字旁的字 鼓唇摇舌 本固枝荣 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先字旁的字 攴字旁的字 凌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