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2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26:36
自从失关隘,国荡无藩篱。
血喋渭耕处,草荒汉坛基。
获复以沪叛,坏势如败棋。
设非城古渝,遂举蜀弃之。
吁嗟今之人,不念筑者谁。
但见绳陈汤,未闻言李齐。
曾忆建隆殿,老柏生新枝。
方喜立赤帜,俄已变黑旗。
昔欲包秦巩,今乃防嘉眉。
澈也客金吾,于何驻旌麾。
孟坚出塞铭,仲宣从军诗。
吾耄不可待,何以慰离思。
自从失去关隘,国家动荡不安,没有了防御的藩篱。
在渭河耕作的地方,鲜血染红了土地,汉代祭坛的基址已是草荒。
刚刚恢复的地方又因叛乱而破败,局势如同一盘败棋。
如果不是古老的城池在这里,那么我就会抛弃蜀地。
唉,如今的人们,难道不想想那些筑城的人是谁吗?
他们只看到绳子缠绕着陈汤,却未曾听闻李齐的故事。
我曾经想起建隆殿,那里老柏树的新枝又长出了新芽。
本来高兴于立起红色的旗帜,没多久又变成了黑色的旗帜。
昔日想要巩固秦地,如今却要防备嘉眉。
澈啊,金吾的客人,你又在哪里驻扎旌旗呢?
孟坚的《出塞铭》,仲宣的从军诗。
我已年老体衰,何以来慰藉我的离愁呢?
刘克庄(1187-1269),字子翚,号白云,宋代诗人,学者,因其诗风严谨、情感深厚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常常体现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思考。
本诗写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外有金、元之侵扰,内又有权臣之争,诗人以此表达对国家沦丧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思索。
《杂兴》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先以“失关隘”引入,直接指出国家的危机,再通过对渭河、汉坛的描绘,表现战争的惨烈以及历史的沧桑。诗人在描述个人情感时,融入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显示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刘克庄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使得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提到的“李齐”,不仅让人想到历史人物,还引发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尤其是面临外敌和内部叛乱时,他的情感也由此而愈加沉重。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伤与忧虑,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思考。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批判,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以对国事的忧虑为主线,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通过对古代与当下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怀。
诗中提到的“失关隘”主要指什么?
A. 防线被攻破
B. 国家繁荣
C. 文化遗产
D. 个人情感
“昔欲包秦巩,今乃防嘉眉”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现实的失望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个人的孤独
诗中提到的“赤帜”象征什么?
A. 战争的胜利
B. 希望与革命
C. 绝望与失败
D. 个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