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6:36
上已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
鹄袍林里过芳辰,
闻道春来不识春。
及至识春春巳老,
於中更老是诗人。
在鹄袍林中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听说春天来了却不认识春天。
等到识得春天时春已老去,
在其中更加衰老的却是诗人。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感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是在与友人游湖时写成,反映了诗人在春天游玩时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身衰老的反思。
此诗通过短短四句,表现了对春天和时间的感悟。诗人在春天的游玩中,感受到春天的来临却又似乎与之无缘,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已经老去,而自己也在其中感到愈发衰老。这种感受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哲思,似乎暗示着无论是春天的美好,还是诗人的创作,最终都将被时间所吞噬。
诗中“闻道春来不识春”一句,显示了诗人与春天的隔阂,似乎春天的美好并未能真正被理解与把握。接着“及至识春春巳老”,则是对时间流逝的叹息,表明了无论是春天的景象还是诗人的创作,都是在时光的侵蚀下变得苍老。最后一句“於中更老是诗人”则通过对比,突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自身的反思,使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更具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和反讽的手法,前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了诗意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春天、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受?
A. 春天
B. 湖泊
C. 友人
“闻道春来不识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快乐
B. 孤独
C. 无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杨万里的诗更注重对春天的感受与生命的反思,而李白则是通过月色与酒来表达孤独与情感的交融。两者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命时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