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上已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

时间: 2025-05-04 01:26:36

诗句

鹄袍林里过芳辰,闻道春来不识春。

及至识春春巳老,於中更老是诗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6:36

原文展示:

上已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

鹄袍林里过芳辰,
闻道春来不识春。
及至识春春巳老,
於中更老是诗人。

白话文翻译:

在鹄袍林中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听说春天来了却不认识春天。
等到识得春天时春已老去,
在其中更加衰老的却是诗人。

注释:

  • 鹄袍:一种古代的轻便外衣,通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象。
  • 芳辰:指美好的时光,通常与春天相关。
  • 识春:认识春天,感受春天的气息。
  • 春巳老:春天已经过去,时间的流逝使得春天不再。
  • 於中更老:在这其中,诗人自己也感到更加衰老。

典故解析:

  • :在古代诗词中,春天常常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美好的希望。同时,春天的短暂也常常引发诗人的感慨。
  • 诗人:在这里,诗人不仅是创作者,也代表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受,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感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是在与友人游湖时写成,反映了诗人在春天游玩时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身衰老的反思。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短短四句,表现了对春天和时间的感悟。诗人在春天的游玩中,感受到春天的来临却又似乎与之无缘,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已经老去,而自己也在其中感到愈发衰老。这种感受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哲思,似乎暗示着无论是春天的美好,还是诗人的创作,最终都将被时间所吞噬。

诗中“闻道春来不识春”一句,显示了诗人与春天的隔阂,似乎春天的美好并未能真正被理解与把握。接着“及至识春春巳老”,则是对时间流逝的叹息,表明了无论是春天的景象还是诗人的创作,都是在时光的侵蚀下变得苍老。最后一句“於中更老是诗人”则通过对比,突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自身的反思,使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更具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鹄袍林里过芳辰:描绘了诗人在春天的某个美好时光中,身处自然之中。
    2. 闻道春来不识春:表达了对春天来临的感知,却又感到陌生。
    3. 及至识春春巳老: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已然过去。
    4. 於中更老是诗人:在感叹春天流逝的同时,诗人也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变得更加衰老。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和反讽的手法,前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了诗意的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春天、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生命、希望与美好,然而短暂易逝。
  • :象征时间的流逝,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衰老,还有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受? A. 春天
    B. 湖泊
    C. 友人

  2. “闻道春来不识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快乐
    B. 孤独
    C. 无奈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杨万里的诗更注重对春天的感受与生命的反思,而李白则是通过月色与酒来表达孤独与情感的交融。两者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命时光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词典》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夏夜西亭即事寄钱员外 题藏公院 春寻柳先生 渭上送李藏器移家东都 送王秘书归江东 雨中宿义兴寺 濬公院怀旧 赠韦山人 赠田家翁 春日即事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糹字旁的字 诘辱 施谋用智 麦字旁的字 拉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项背相望 日字旁的字 高堂大厦 书不释手 穹玄 貝字旁的字 知人之明 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分钗断带 穿开头的成语 寡默 立字旁的字 至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