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崴晚出城》

时间: 2025-05-01 01:47:35

诗句

温饱能消底?

奔忙自作痴。

平生脚已茧,今日鬓将丝。

山刻霜余骨,梅临水底枝。

只嫌长落莫,不道许幽奇。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7:35

原文展示:

崴晚出城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温饱能消底?奔忙自作痴。
平生脚已茧,今日鬓将丝。
山刻霜余骨,梅临水底枝。
只嫌长落莫,不道许幽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疲惫的生活中对自我反思的情感。温饱能否消解人生的烦恼呢?我忙碌奔波却又痴心妄想。我的脚已经磨出茧子,今天头发却白了许多。山上留下了我如霜般的余生,梅花却在水底的枝头静静绽放。只嫌这长久的落寞,不知其中却蕴藏着多少幽美的奇迹。

注释:

  • 温饱:指衣食的充足,生活的基本需求。
  • 奔忙:形容日夜忙碌的生活状态。
  • :比喻因辛劳而形成的疲惫。
  • 鬓将丝:形容头发花白,岁月流逝。
  • 山刻霜余骨:意指身体的衰老与疲惫,仿佛在山中留下的霜痕。
  • 梅临水底枝:梅花的枝条在水面下,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美丽藏于不显处。
  • 幽奇:指隐秘而奇特的美好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崴晚出城》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经济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诗人在此背景中回顾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生活的艰辛,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崴晚出城》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深处思考与感悟的作品。诗的开头以“温饱能消底?”引出对生活意义的质疑,表现了诗人对生存状态的无奈与思考。接下来的“奔忙自作痴”,则揭示了他在生活忙碌中所感受到的迷茫与无奈。通过“平生脚已茧,今日鬓将丝”这句,诗人用脚上的茧与白发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在岁月流逝中所积累的疲惫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在意象方面,“山刻霜余骨,梅临水底枝”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山的冷峻与梅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寓意人在生活的艰辛中仍需寻找内心的美好。最后一句“只嫌长落莫,不道许幽奇”则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落寞的感受,似乎在告诫我们,虽然生活充满挑战,但其中也隐含着许多美好的奇迹。

整首诗在清新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既有对生活的感慨,也有对自然美的追求,展示了杨万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温饱能消底?:质疑温饱能否消解一切烦恼,表现出对物质生活的思考。
  2. 奔忙自作痴。:忙碌的生活使人迷失自我,反映出生活的无奈。
  3. 平生脚已茧,今日鬓将丝。:用脚上的茧与头发的白色对比,表现岁月的流逝与疲惫。
  4. 山刻霜余骨,梅临水底枝。:山的苍凉与梅花的美丽形成对比,寓意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5. 只嫌长落莫,不道许幽奇。:对孤独的感慨,隐含着对生活美好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脚已茧”比喻辛勤劳作后的疲惫。
  • 对仗:在意象的运用上,山与梅的对比,形成和谐的对仗结构。
  • 拟人:“梅临水底枝”让梅花有了生命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通过对生活的反省,展现了在繁忙与孤独中寻找美好与意义的情感。诗人希望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幽奇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温饱:象征生活的基本需求。
  • :象征辛劳与疲惫。
  • :象征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 :象征美丽与坚韧,代表生命的希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温饱能消底”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快乐
    • B. 对生活的质疑
    • C. 对自然的向往
    • 答案:B
  2. “平生脚已茧,今日鬓将丝”中,诗人用什么比喻来表现疲惫?

    • A. 脚上的茧
    • B. 鬓发的白色
    • C. 山的霜痕
    • 答案:A
  3. “梅临水底枝”表现了什么意象?

    • A. 冷酷
    • B. 坚韧与美丽
    • C. 凋零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的眷恋与人生的感慨。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展示了对历史的思索与自然的欣赏。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崴晚出城》的对比:
    • 主题:两者都反映了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但《静夜思》更多表现了思乡情怀,而《崴晚出城》则是对生活的反思与自然的欣赏。
    • 风格:李白的豪放与杨万里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侧重情感的激荡,后者则更注重细腻的观察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佛头菊 与罗教授饭园中种栀子 题李成山水 南华书事诗 其一 题足轩诗 送杨倅致政还乡 送郑公绩赴试金陵 其六 猗觉寮晚饭 有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寻的词语有哪些 衣字旁的字 霞巘 川字旁的字 寿日 一马不鞴两鞍 帐眉 王字旁的字 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藏开头的成语 口字旁的字 迹结尾的成语 笑比河清 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入字旁的字 渺开头的成语 愤时嫉俗 战战栗栗 悬鼓待椎 烂漫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