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3:28
仪凤
作者: 杨嗣复 〔唐代〕
八方该帝泽,威凤忽来宾。
向日朱光动,迎风翠羽新。
低昂多异趣,饮啄迥无邻。
郊薮今翔集,河图意等伦。
闻韶知鼓舞,偶圣愿逡巡。
比屋初同俗,垂恩击壤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只来自四面八方的威风凛凛的凤凰,突然来到这里。它在阳光下的朱色光辉中翱翔,迎着风展翅,羽毛显得格外新鲜。凤凰的飞行高低起伏,展现出多样的风姿,饮水和啄食的姿态各不相同。如今它在乡野间飞翔聚集,仿佛传达着《河图》的意境,暗示着高尚的道理。听到美妙的乐声,便知晓有鼓乐的舞蹈,偶尔也会有圣明的愿望在空中徘徊。人们的家屋初始都是相同的风俗,恩泽降临在大地之上,犹如击打着土地,带来生机。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杨嗣复(约公元785年-约公元835年),字子美,号青丘,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参与政务。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常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理想为题材,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创作背景: 《仪凤》创作于唐代,正是盛唐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借助凤凰的形象,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仪凤》是一首充满诗意与理想色彩的古诗。诗中以凤凰为主线,象征着高贵与祥瑞,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开篇便以“八方该帝泽,威凤忽来宾”引入,强调了凤凰的威严与尊贵,似乎在暗示着一种天命的降临。接着,诗人通过“向日朱光动,迎风翠羽新”的描绘,展现出凤凰在阳光下翱翔的美丽姿态,令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社会的思考,尤其是“比屋初同俗,垂恩击壤人”,表达了对人们共同生活与分享恩泽的期望。这种情感贯穿全诗,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既有自然之美,又有社会理想,构建出一个和谐而美好的世界,令人深思与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凤凰为中心,象征着理想与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对自然、理想生活的挚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理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仪凤》一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河图”象征什么?
诗中“饮啄迥无邻”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仪凤》与李煜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两首诗都以凤凰为象征,但杨嗣复的作品更侧重于理想与社会的和谐,而李煜则更多地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孤独。两者在意象与情感的处理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诗词的背景、形式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