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3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38:06
君不见惠州城之西,永福古寺钟崛奇。夜辄亡去黎明归,萍莎模糊水淋漓。山僧初惊久恬嬉,一夕径去不返栖,父老嗟惜僧垂洟。明年夏旱江水低,此钟居然水中坻。奔走往视空城陴,挽以巨缆牛百蹄。牛喘缆绝钟不移,度不可得乃去之。江花开落水东驰,到今过者犹俯窥。刻舟记剑真自痴,不应此物犹沙泥。
你没看见惠州城的西边,永福古寺的钟奇特地崛起。夜晚总是消失,黎明时又回来,草丛模糊,水滴淋漓。山中的僧人起初惊讶,久而久之变得习惯,一晚上直接离开不再回来,父老乡亲叹息,僧人流泪。第二年夏天干旱,江水低落,这钟竟然在水中露出。人们奔走相告,空城上的人们也去看,用巨大的缆绳和百头牛去拉。牛喘息,缆绳断,钟却不动,估计无法得到,于是离开了。江花开了又落,水向东流,到现在经过的人仍然低头窥视。刻舟求剑真是自作聪明,不应该认为这东西还会在沙泥中。
作者介绍: 唐庚(1071-1120),字子西,号眉山,北宋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反映了惠州永福古寺的一件奇事,通过钟的神秘消失和再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诗中描述了惠州永福古寺的一口钟神秘消失又再现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述永福古寺钟的神秘消失和再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惊奇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中“夜辄亡去黎明归”和“一夕径去不返栖”描绘了钟的神秘行为,引发了人们的惊讶和好奇。而“明年夏旱江水低,此钟居然水中坻”则揭示了钟的再现,以及人们对它的努力和无奈。最后,“刻舟记剑真自痴,不应此物犹沙泥”则表达了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深刻认识,认为人们不应过于执着于过去,而应顺应自然和人事的变化。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钟的神秘消失和再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惊奇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认为人们不应过于执着于过去,而应顺应自然和人事的变化。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述的钟神秘消失又再现的地点是哪里? A. 惠州城之西 B. 永福古寺 C. 江水中 D. 空城陴
诗中“夜辄亡去黎明归”描述的是什么现象? A. 钟的神秘消失 B. 钟的神秘再现 C. 江水的变化 D. 山僧的行为
诗中“刻舟记剑真自痴”用的是什么典故? A. 刻舟记剑 B. 牛喘缆绝 C. 江花开落 D. 父老嗟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