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0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2:00:30
夜雨复晴
李曾伯 〔宋代〕
雨欲今朝忽又晴,
客涂忧纬为关情。
木多未叶春几槁,
桃已皆花水未生。
宿麦既辜秋陇种,
新秧正候早田耕。
蛰龙何处深渊睡,
乞取霆声为唤惊。
今晨的雨刚要停,又忽然放晴。
客旅在路上,忧愁如同织就的情感。
树木仍然没有长出新叶,春天似乎已显得凋零,
而桃花却已绽放,水流却还未复苏。
宿麦已经辜负了秋天的播种,
新的秧苗正等待着早春的耕作。
蛰伏的龙在何处深渊沉睡?
我想要雷声来唤醒它。
李曾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常蕴含哲理,关注自然与人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夜雨复晴》写于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目睹了天气的变化,寓意着生命的无常与希望的回归。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与人生变化的感悟。
《夜雨复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循环,展现了诗人在自然变幻中对人生的哲思。开头的“雨欲今朝忽又晴”,不仅是对天气的描写,更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波折和转机。诗人通过“客涂忧纬”表达了旅途中的思绪,显示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接下来的“木多未叶春几槁,桃已皆花水未生”展示了春天的矛盾:虽然桃花盛开,但其他植物却显得无生气,暗示了生活中的不完美和未竟之事。随之而来的“宿麦既辜秋陇种,新秧正候早田耕”则进一步反映了农事的紧迫感,象征着对未来的期盼与努力。
最后的“蛰龙何处深渊睡,乞取霆声为唤惊”则是一种对潜在力量的呼唤,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命活力的期盼。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及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出春天的希望与生命的无常,同时也反映出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努力。
诗中提到的“蛰龙”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压力
B. 潜在的力量
C. 自然的美
“雨欲今朝忽又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希望与转机
C. 忧伤
“宿麦既辜秋陇种”中的“宿麦”指的是什么?
A. 新种的麦子
B. 过冬的麦子
C. 已收获的麦子
李曾伯的《夜雨复晴》与杜甫的《春望》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李曾伯更侧重于自然与人生的哲理思考,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