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46:46
挽观登使郑尚书
作者:李曾伯(宋代)
秉钺岷峨去,分弓淮海游。
安危勤阃略,得失假家谋。
不易猗兰操,何伤薏苡羞。
盖棺公论定,知罪付春秋。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郑尚书的人,他肩负着重任,离开故乡去往岷峨和淮海等地。作者感叹他在安危之间的辛勤付出,以及在得失之间的艰难选择。郑尚书身上有着兰花般的坚贞品格,面对外界的压力和羞辱,他毫不在意。最终,他的生死荣辱将由后人评判,罪责也会被历史记录下来。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仲明,号惟白,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涉及政治、历史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局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郑尚书出征之际,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官员们面临重重压力的社会环境。诗人用此诗表达对郑尚书的敬重与惋惜,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与理想追求。
这首诗以郑尚书的出征为背景,展现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与担当。开篇的“秉钺岷峨去”描绘了郑尚书的威仪与崇高地位,接着通过“安危勤阃略”展现了他在国家事务中的辛苦与焦虑,体现了士人对国家的忧虑与责任感。
诗中提到的“不易猗兰操,何伤薏苡羞”,表达了郑尚书内心的坚定与不屈,即使在外界的压力下,他依旧坚守自己的原则与操守。最后一句“盖棺公论定,知罪付春秋”则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公正,无论一个人在生前如何,最终都将由后人来评判。
整首诗通过对郑尚书的描绘,既展现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又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兼具现实与哲理,情感真挚,值得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对郑尚书的敬佩与惋惜,反映了士人对于理想与责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公正的信仰。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士人心中的理想与担当。
诗词测试:
李曾伯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秉钺岷峨去”中的“岷峨”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猗兰”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登高》中,也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士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和风格上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