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0:0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0:05:41
夜泊牛口
作者:苏辙 〔宋代〕
行过石壁尽,夜泊牛口渚。
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
见我各无言,倚石但箕踞。
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
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
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
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
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
我走过了石壁,停泊在牛口的水边。
这里只有三四户乡老,寒冷的灯光照着稀疏的树影。
大家见到我都不说话,只是倚着石头坐着。
水很冷,双腿长时间浸泡,破旧的裤子根本遮不住大腿。
太阳不知何时才能在江上归来,潜伏的鱼远远地难以捕捞。
碗里的稻饭不满,我饥肠辘辘,只能在寒冷中等待黎明。
怎能知道城市的欢乐,我只守着这片田野的乐趣。
只应长年忍受饥冻,寒暑的变迁也不能让我痛苦。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容,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东坡的弟弟。他以诗词、散文、书法等多方面的才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苏辙在外游历、夜泊时的所感所思。诗中描绘了他在乡野的孤寂与饥寒交迫的生活状态,反映出他对城市繁华的思考和对乡村田野的向往。
《夜泊牛口》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夜晚停泊在牛口河边的情景。诗的开头以“行过石壁尽,夜泊牛口渚”引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寂静的夜晚。这种环境的描绘不仅为后文的情感奠定了基调,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接着,诗人描绘了乡村的景象,“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这几句通过对灯光和树木的描写,流露出一种冷清与孤寂。乡村的老人沉默无言,诗人则倚石而坐,表现出一种无奈的闲适,似乎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他选择了沉默与思考。
“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则通过身体的感受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困苦体验,水的寒冷与破旧裤子的无力感,象征着他身处的艰难境地。诗人对生活的苦涩体会与对自然的感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情感基调。
最后,诗的尾句“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苦难的接受,也透出一种超然的洒脱。城市的繁华与乡野的静谧形成鲜明对照,诗人虽然身处困境,却在内心深处保持着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理解。
整首诗以清新的笔调,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生活中找寻自我的过程,具有深远的思考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野生活的思考与对城市繁华的反思,展现了在困苦中寻求内心宁静的哲理,渗透着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在何地夜泊?
诗中提到的“寒灯”照着什么?
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