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1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6:23
看水
作者: 齐己 〔唐代〕
范蠡东浮阔,灵均北泛长。
谁知远烟浪,别有好思量。
故国门前急,天涯照里忙。
难收上楼兴,渺漫正斜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水的观察与思考。诗中提到范蠡在东海上漂浮,灵均在北方的长河中游荡。谁能知道那远方的烟波和浪潮,实际上蕴藏着许多深刻的思考。故乡的门前情景让人感到紧迫,而在天涯海角的地方又充满了忙碌。难以在高楼上收拾心情,此时正值斜阳西下,景色渺远而迷人。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范蠡与灵均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分别代表着漂泊与思考。这里的“范蠡东浮阔”,引申出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人生浮沉的感悟。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字景韶,号宗魁,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35年。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善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看水》写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借水抒情,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齐己的《看水》通过描绘水的远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诗的开头以“范蠡东浮阔,灵均北泛长”引入,展现出一种宽广的视野,既有历史人物的影子,也有对广阔天地的感慨。水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诗人思维与情感的载体。
接着“谁知远烟浪,别有好思量”,诗人通过描写水中的烟波,表达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烟波代表着模糊与遥远,像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故国门前急,天涯照里忙”则描绘出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对故国的急切思念,另一方面又是身处异地的忙碌与烦忧。最后一句“难收上楼兴,渺漫正斜阳”将整个诗歌推向高潮,诗人站在高楼之上,面对斜阳,感受到了一种无能为力的渺小与孤独。
全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层层递进,情感深沉而细腻,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沉思,展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范蠡”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A) 春秋
B) 战国
C) 汉代
D) 唐代
诗中“渺漫正斜阳”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A) 清晨的阳光
B) 黄昏的孤独
C) 正午的炽热
D) 夜晚的宁静
诗人通过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金钱的渴望
B) 对人生的思考
C) 对权力的追求
D) 对友情的珍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