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2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8:20
金缕曲
姚燮 〔清代〕
客梦堪凄切。夜乌啼城沙一白,有霜无月。昨醉分明红烛院,两道琼牙银拨。停十二水仙罗袜。那问个人茆屋底,亸退红衫薄眉青结。背灯影,语呜咽。杜鹃飞散黄莺歇。剩缡褷雕笼病翠,尚容调舌。柳絮风颠三月尽,滚得春痕如雪。便愁也与枝同折。天未成波河未涸,漫逢人便把情轻说。香烬后,鼎才热。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梦境的凄凉感受。夜晚,乌鸦在城市的沙土上啼叫,天上没有月光,只有霜白的景象。昨天醉酒后,清晰地记得在红烛的院落里,两道洁白的牙齿显露着。停下脚步,穿着水仙花图案的罗袜。有人在茅屋底问我,轻轻脱去那件薄红的衣衫,眉目间透出一丝忧愁。背对灯光,轻声低语,似在呜咽。杜鹃鸟飞散,黄莺也已歇息。剩下的装饰在雕花笼中显得病态,而我仍能调动舌头。柳絮随风飞舞,三月时光已尽,春天的痕迹如雪般消逝。心中的愁苦也与枝头一同折断。天还未成波,河水尚未干涸,偶然遇到人便轻声细语诉说情感。香烛熄灭后,鼎仍在温热。
姚燮(约1640-约1700),字天锡,号秋水,清代词人,擅长词曲,尤其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交融,常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哲理思考。
《金缕曲》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无奈,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金缕曲》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失落的深刻体悟。开篇“客梦堪凄切”便直抵人心,令人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氛围。整首词在夜色中展开,乌鸦的啼叫和无月的霜冷构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带给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接着,词人回忆醉酒后的情景,红烛的温暖和水仙的优雅映衬出内心的柔软与脆弱。词中提到的“背灯影,语呜咽”更是将这一份柔情与哀愁推向高潮,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秘密与苦闷。
随着春天的流逝,柳絮随风而飞,象征着时光的无情,词人不仅感叹春天的结束,也隐含着对生命易逝的无奈与悲伤。最后一句“漫逢人便把情轻说”则表达了人际交往中的淡然与无奈,似乎在说,即便是再深的感情也难以诉说,世间的情感总是轻描淡写。
整首词在意象的交错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使得读者在细细品味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与思考。
整首词的主题是对孤独、失落和流逝时光的感慨,反映了个体在生命旅途中对人情的渴望与对美好回忆的追寻,带给人深思与共鸣。
“夜乌啼城沙一白”中的“乌”指的是哪种鸟?
“柳絮风颠三月尽”中的“柳絮”象征什么?
“香烬后,鼎才热”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