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4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2:43:31
长安孟春至,枯树花亦发。
忧人此时心,冷若松上雪。
自知才不堪,岂敢频泣血。
所痛无罪者,明时屡遭刖。
故山秋草多,一卷成古辙。
夜来远心起,梦见潇湘月。
大贤冠盖高,何事怜屑屑。
不令伤弓鸟,日暮飞向越。
闻知感激语,胸中如有物。
举头望青天,白日头上没。
归来通济里,开户山鼠出。
中庭广寂寥,但见薇与蕨。
无虑数尺躯,委作泉下骨。
唯愁揽清镜,不见昨日发。
愿怜闺中女,晚嫁唯守节。
勿惜四座言,女巧难自说。
长安的孟春时节到了,枯树上的花儿也开始绽放。忧愁的人在这个时候的心情,冷得像松树上的雪。我自知才华不够,怎敢轻易流泪呢?所痛苦的不是我有罪,而是那些在明时屡遭磨难的人。故乡的秋草丰盛,一卷书籍成了古老的车辙。夜晚远方的心思升起,梦中见到了潇湘的明月。那些大贤高高在上,何必怜惜我这样的微不足道?不让受伤的弓鸟,日暮时飞向越地。听说你有感激的话语,胸中似乎有些东西。抬头望向青天,白日已经沉没。归来的时候经过通济里,山鼠从洞里出来。中庭一片寂寥,只见薇草和蕨类植物。无论身体再小,也终究是要做泉下的骨。唯一担忧的是照镜子时,看不见昨日的白发。愿意怜悯闺中女子,晚嫁只为守节。不要在意旁人的言论,聪慧的女子难以自述。
曹邺,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其作品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而著称。其诗风简洁而深情,善于用自然景物寄托内心情感。
《下第寄知己》是曹邺在科举考试落榜后写给知己的一首诗,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世事的感慨。诗中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落差,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与期许。
《下第寄知己》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反思与对友人的思念。首句“长安孟春至,枯树花亦发”揭示了春天到来时自然界的复苏,然而诗人的心境却依然沉重。接下来的“忧人此时心,冷若松上雪”使用了比喻,将忧郁的心情形象化,令人感同身受。
诗中反复提及的“自知才不堪,岂敢频泣血”表达了诗人对自我能力的清醒认识,尽管内心痛苦却不愿轻易流露出情感,体现出一种隐忍的气质。后半部分的“愿怜闺中女,晚嫁唯守节”则展现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流露出对社会期待的无奈与反思。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沉思,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寄托,又有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作品在情感深度与语言表现上都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抒发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怀。诗中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真挚。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忧愁?
A. 长安孟春至
B. 忧人此时心
C. 故山秋草多
D. 举头望青天
诗中提到的“潇湘月”象征了什么?
A. 现实的无奈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生活的厌倦
D. 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白日头上没”意指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自然的变化
C. 个人的奋斗
D. 社会的变迁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曹邺的《下第寄知己》更强调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失落,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