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樗高操》

时间: 2025-04-26 11:25:13

诗句

崇崇北丘,其上有樗。

原校:远者以为梁,或者争以柱。

就而睨之,曾无事於欂栌。

呜呼木乎,其我於远者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5:13

原文展示

崇崇北丘,其上有樗。
原校远者以为梁,或者争以柱。
就而睨之,曾无事於欂栌。
呜呼木乎,其我於远者欤。

白话文翻译

在崇高的北山上,有一棵樗树。
远处的人们把它当作梁木,有人争着将它当作柱子。
我走近一看,它根本不堪用作木料。
唉,木头啊,你对远处的人有什么用呢?

注释

  • 崇崇:高耸的样子。
  • :樗树,一种木材质量较差的树。
  • 原校:原来认为,意为远处的人们所认为的。
  • 欂栌:指用于构建物品的木材。
  • 木乎:感叹词,木头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生卒年不详),字君美,号文懿,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写古风诗。王令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平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樗高操》写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吏治腐败,诗人以樗树象征那些被低估和忽视的事物,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虚名的讽刺。

诗歌鉴赏

《樗高操》通过对樗树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误解和偏见。诗的开头以“崇崇北丘”设置了一个高耸的背景,樗树矗立其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处的人们将其视作优秀的建筑材料,然而“就而睨之”,诗人走近观察,发现其实它毫无价值。这种由远及近的观察角度,突显了人们对事物的表面评价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巨大落差。

“呜呼木乎,其我於远者欤”的结尾,诗人用感叹的语气,表现了对这些误解的无奈与哀叹,似乎在质问那些只看表面的人们:你们究竟在追求什么?这种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使得整首诗不仅具备了审美的价值,也充实了其深层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崇崇北丘,其上有樗:描绘出北山的崇高,设定了背景和主要对象樗树。
  • 原校远者以为梁,或者争以柱:远处的人们对樗树的误解,显现出对价值的片面认识。
  • 就而睨之,曾无事於欂栌:诗人近距离观察,发现樗树并不能用作建筑材料,揭示了真相。
  • 呜呼木乎,其我於远者欤:感叹樗树的命运,反映对人们偏见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远者的看法与诗人的观察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主题的深度。
  • 感叹:结尾的感叹词“呜呼”增添了情感的厚度,传达出诗人的无奈与哀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樗树的描写,探讨了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和社会的偏见,反映了诗人对个体存在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樗树:象征被低估的事物,代表了社会中被忽视的价值。
  • 北丘:象征崇高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暗示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与实际的距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崇崇北丘”指的是: A. 低矮的山丘
    B. 高耸的北山
    C. 河流

  2. 樗树在人们眼中被认为是: A. 梁木
    B. 装饰品
    C. 材料

  3. 诗人对樗树的真实看法是: A. 有用
    B. 无用
    C. 美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通过自然景观反映人情世态。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这首诗展现了对生命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樗高操》: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登高》更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而《樗高操》则侧重于社会批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对宋代诗歌的经典作品汇编,包含王令的作品。
  • 《古代诗词鉴赏》:关于古代诗词的解读与分析,提供深入的学术视角。

相关查询

浣溪沙 浣溪沙 其一 小游仙 浣溪沙 题孔荔艇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三月三日清明,蔬畦有新词见示,余方为作苏堂弦外图成,因并得句 浣溪沙 其七 浣溪沙 酬青竹三首 其一 浣溪沙 小寒 浣溪沙 其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枣榛 匸字旁的字 士字旁的字 低层住宅 倒载 三框儿的字 考题 强弓劲弩 病字头的字 以匡不逮 戴头识脸 重岩叠障 包含肴的词语有哪些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一刀两段 儿齿 夔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齊字旁的字 每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