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7:06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伯仲见伊吕 作者:李孝光 〔元代〕
伯仲见伊吕,前日补天归。 平生盖世勋业,何用藉群儿。 出领绣衣龙节,入拥绣裳赤舄,名字在金闺。 磊落正如此,焉学古人为。 济川舟,调羹手,看当时。 功成便引身去,大不负书诗。 两鬓萧萧华发,总为爱君忧国,臣老系安危。 天子方好老,领取帝王师。
白话文翻译:
兄弟们见到了伊尹和吕尚,前些日子他们补天归来。 他们一生创造了盖世的功勋,何须依赖那些小人物。 外出时穿着绣有龙的衣裳,手持龙节,回家时穿着绣有赤舄的衣裳,名字在金闺中传颂。 他们正直磊落,何必学习古人那样。 他们是渡河的舟,是调羹的高手,看他们当时的风采。 功成之后便引退,大大不负书中的诗句。 两鬓斑白,都是因为爱君忧国,臣子年老关系国家安危。 天子正喜欢老臣,让他们担任帝王的师傅。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孝光,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政治抱负。他的诗作多表达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以及对功成身退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李孝光在观察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感叹那些有才能的贤臣能够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但又能够功成身退,不被权力所困。诗中表达了对这些贤臣的敬仰和对自身政治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伊尹和吕尚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能够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贤臣的敬仰。诗中“伯仲见伊吕”一句,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对这些贤臣的赞美。随后的诗句通过对他们服饰和仪仗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地位和功勋。诗的最后几句,通过对老臣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以及对功成身退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贤臣的敬仰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贤臣的敬仰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通过对伊尹和吕尚的赞美,表达了对那些能够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贤臣的敬仰,以及对功成身退的向往。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以及对老臣的尊重和期望。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伊吕”指的是哪两位古代贤臣? A. 伊尹和吕尚 B. 伊尹和吕不韦 C. 吕尚和吕不韦 D. 伊尹和吕望 答案:A
诗中的“补天归”比喻什么? A. 挽救国家危亡 B. 完成天命 C. 修补天空 D. 完成任务 答案:A
诗中的“济川舟”和“调羹手”分别比喻什么? A. 救国和治国的人才 B. 渡河和烹饪的高手 C. 渡河和治国的人才 D. 救国和烹饪的高手 答案:A
诗中的“引身去”指的是什么? A. 功成身退 B. 引退 C. 引荐他人 D. 引路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