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9:03
原文展示: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白话文翻译:
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国都害怕昭奚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不敢吃我!天帝派我来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我,就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若不信,我走在前面,你跟在我后面,看百兽见了我敢不逃跑吗?’老虎认为有道理,于是就跟着狐狸走。野兽见了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以为它们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军队百万,却专门由昭奚恤统领,所以北方诸国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就像百兽害怕老虎一样!”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原名更生,汉朝宗室,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著作丰富,包括《新序》、《说苑》、《列女传》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寓言的形式,讽刺了权力和威势的传递,以及人们对于表象的误解。诗中通过老虎和狐狸的故事,比喻了楚国君主和昭奚恤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北方诸国对昭奚恤的畏惧,实际上是对楚国强大军力的畏惧。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寓言的形式,巧妙地揭示了权力和威势的传递现象。通过老虎和狐狸的故事,诗人刘向不仅讽刺了人们对于表象的误解,也深刻地指出了权力的本质。诗中的“虎求百兽而食之”,形象地描绘了权力的原始欲望和野蛮本质。而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愚蠢,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讽刺效果。最后,诗人通过“百兽之畏虎”的比喻,将这种讽刺延伸到了政治领域,揭示了权力背后的真正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寓言的形式,揭示了权力和威势的传递现象,以及人们对于表象的误解。诗中的核心思想是,真正的力量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而人们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