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6:48
稚川曾此倒灵瓢,阑上银床压甃腰。
丹气腾空知几转,神光射屋起中宵。
有茶可品春煎细,何疾能治晓汲遥。
万古仙踪应不泯,辘轳声落病僧寮。
稚川曾在这里倒出灵药,栏杆上银色的床压着砖石的腰部。
丹药的气息腾空而起,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变化,神光照射屋内在午夜时分。
这里有茶可品,春天的茶汤煎得细腻,何必急于去治愈那远道而来的疾病呢?
万古的仙迹应该不会消逝,辘轳声响起在病僧的茅屋里。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董嗣杲(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道教文化背景和对自然的热爱著称,作品多涉及炼丹、隐居等主题。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道教盛行的年代,反映了诗人对炼丹和隐居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炼丹井》通过描述炼丹过程及其氛围,展现了道教文化中对长生不老的向往。诗中的“稚川”与“灵瓢”是炼丹的象征,暗示着诗人对于炼丹术的理解和实践。“丹气腾空知几转”,描绘了丹气在空中盘旋的景象,仿佛在诉说着炼丹过程中的神秘与奥妙。诗人并不急于追求疗愈,反而选择享受春天的茶,这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万古仙踪应不泯,辘轳声落病僧寮”更是将隐居生活与世俗的烦扰相对比,表达了对永恒和宁静的向往。整首诗以炼丹为线索,融入了茶道和隐居哲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道教文化的尊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炼丹的过程传达了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邃与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稚川”指的是:
A. 一种茶
B. 人名或地名
C. 一种药材
D. 一种动物
“丹气腾空”描述的是:
A. 丹药的光辉
B. 丹药的气息
C. 丹药的颜色
D. 丹药的形状
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A. 急功近利
B. 淡泊明志
C. 追求名利
D. 享乐主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两者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但董嗣杲更强调隐逸和道教文化的内涵,而李白则更侧重于豪放与对人生的直接表达。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使用上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