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5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54:44
韬光庵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悟得师禅隐此林,谩传难下碧天吟。
巢沟坞上人无迹,云月堂前树有阴。
家弃蜀乡年岁远,身潛洛寺屋庐深。
死生托得香山去,可遂西来一片心。
悟到了师父的禅意,隐居在这片林中,随意吟唱却难以传达心中所思。
巢沟坞上没有人迹,云月堂前的树影摇曳。
我已经远离家乡蜀地多年,身心潜藏在洛阳的寺庙深处。
生死的归宿寄托在香山之中,因此我可以随心而来,追寻内心的宁静。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擅长山水和禅宗题材,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隐居生活中,表达了作者对禅宗哲理的领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作者身处洛阳,远离家乡,内心追求宁静和超脱。
《韬光庵》是一首典雅的古诗,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开篇“悟得师禅隐此林”一句,表达了作者在隐居生活中对禅宗的领悟,显示出内心的宁静。接着“谩传难下碧天吟”,则反映出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感到的局限与无奈,暗示着一种对于人世间纷扰的厌倦。
“巢沟坞上人无迹,云月堂前树有阴”两句描绘了幽静的环境,突出隐居生活的清幽与宁静。没有人烟的地方,云月堂前的树影更显得静谧,仿佛与世隔绝。
“家弃蜀乡年岁远,身潛洛寺屋庐深”则揭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蜀乡的远离让人感到孤独,但在洛阳的寺庙中,诗人又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最后两句“死生托得香山去,可遂西来一片心”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的思考和对理想归宿的追求。香山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更是诗人理想中的心灵归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内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死亡、归属等深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隐居、禅宗、故乡思念与生死哲学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渗透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巢沟坞上人无迹”表达了什么意境?
“家弃蜀乡年岁远”中的“蜀乡”指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