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22: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22:25
吴越山川几落晖,登临转步入云扉。
寺名曾侈天真锡,碑字空传武肃挥。
灵洞土埋攒棘掩,古台石落借松园。
龙旗鸾辂曾遮拥,有祀圆丘庆六飞。
吴越的山川在夕阳下显得十分迷人,登高远眺,步入云间的门户。
寺庙的名号曾是那样的荣耀,赋予天真的恩赐;而碑文的字迹如今却只剩下武肃的挥洒。
灵洞被土埋,荆棘丛生,古老的台基石头已然隐没于松树林中。
龙旗和鸾辂曾经被众人拥戴,祭祀圆丘的盛典庆祝着六飞的神灵。
董嗣杲,宋代诗人,著名的文学家,作品以抒发情感和描绘自然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合了个人的感受与自然景观,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此诗可能是董嗣杲在游历吴越地区时所作,描绘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沉思。诗中融合了对寺庙的描绘和对历史的追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和历史的崇敬。
这首《登云台》是一首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的诗。开头两句通过描绘吴越山川的落日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这幅画卷之中。接着,诗人转而关注寺庙的历史,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慨。诗中“灵洞土埋攒棘掩”一句,勾勒出古老寺庙的凋零,生动地展示了历史的无情。结尾的“龙旗鸾辂曾遮拥”则将历史与神秘结合,表达了对神灵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诗歌的意境深远,带给读者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震撼。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是哪个地区的?
诗中提到的“龙旗鸾辂”代表什么?
诗人对历史的态度是?
《登高》与《登云台》均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但《登高》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而《登云台》则更注重历史的追溯与宗教的敬仰。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内容为对《登云台》的详细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