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5:19
邓犀如的《槐林院二首》
竹树参差合,川原远近分。
旛旛晴后见,钟磬夜中闻。
野碓闲春水,春桥冷度云。
庭空游客散,鸣鸟自呼群。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的美丽场景:竹树参差地交错,远处的川原显得遥远而模糊。阳光明媚之后,能够看到飘动的旌旗,夜晚则能听到钟声和磬声。安静的野外,一座碓房旁的春水潺潺,春天的桥冷冷地横跨在云间。庭院空旷,游人已经散去,只有鸟儿在自由地鸣叫,形成一片生机。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历史上竹树、钟声、春水等意象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和人们的闲适生活。
作者介绍: 邓犀如,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主题,擅长描绘宁静的田园风光,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槐林院二首》创作于春季,可能是在邓犀如游历某个静谧的地方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槐林院二首》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传达出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前两句“竹树参差合,川原远近分”通过对竹树和川原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美。竹树的参差错落与远处的川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层次分明的感觉。接下来的“旛旛晴后见,钟磬夜中闻”则通过声音和视觉的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白天的生机与夜晚的宁静。最后两句“庭空游客散,鸣鸟自呼群”则表现了人们离去后,留给自然的宁静与鸟儿欢快的鸣叫,意象生动而富有韵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是自然的宁静与人们内心的闲适,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竹树”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A. 高大
B. 参差
C. 繁茂
诗中“旛旛”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旗帜飘动的样子
C. 竹子
诗中的“钟磬”主要给人带来什么感觉?
A. 热闹
B. 宁静
C. 悲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