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感兴赠乌程李明府伯宜兼简诸秀才》

时间: 2025-07-31 20:07:29

诗句

门前岘山近,无路可登陟。

徒爱岘山高,仰之常叹息。

不如松与桂,生在重岩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20:07:29

原文展示:

感兴赠乌程李明府伯宜兼简诸秀才
—— 皎然 〔唐代〕

门前岘山近,无路可登陟。
徒爱岘山高,仰之常叹息。
不如松与桂,生在重岩侧。

白话文翻译:

在我家门前的岘山近在咫尺,但却没有路可以登上去。
我徒然喜爱岘山的高耸,常常仰望而叹息。
不如那些松树和桂花,生长在重重岩石的旁边。

注释:

  • 岘山:指的是一座山,因其险峻而难以攀登。
  • 无路可登陟:没有通往山顶的道路。
  • 徒爱:白白地爱慕,徒劳无功。
  • 仰之常叹息:常常仰望它,感到无奈和惋惜。
  • 松与桂:松树和桂花,象征坚韧和高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字子文,唐代诗人,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皎然心境宽广,面对自然山水时的感悟。诗中表达了他对岘山的向往与无奈,同时也通过松树和桂花的对比,传达出对自然生命力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诗人对岘山的深切情感。开篇即点出岘山的近在咫尺,却又因没有通路而显得难以接近,形成了一种无奈的对比。诗人对岘山的喜爱是深沉而真挚的,但这种爱并不被现实所允许,激发出一种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叹息。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松与桂的比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另一种理解:虽然岘山高大,但松树和桂花的生命力却更为顽强,生长在重岩侧,反而更显珍贵。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示了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门前岘山近:直接描写岘山在家门口,暗示对自然的亲近。
  • 无路可登陟:表达了对理想的无奈,虽然近在咫尺却无法达到。
  • 徒爱岘山高:无意义的爱慕,流露出诗人的失落感。
  • 仰之常叹息:通过叹息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惆怅。
  • 不如松与桂:转折,引入松与桂的象征,强调生命的坚韧。
  • 生在重岩侧:松和桂的生长环境显示出它们的坚强与美丽。

修辞手法:

  • 对比:岘山与松桂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比喻:松和桂比喻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传达诗人对生命的敬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哲学思考。通过对岘山的仰望与松桂的赞美,展现出诗人心灵深处的渴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岘山:象征着理想与向往。
  • 松与桂:代表生命的坚韧与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岘山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喜爱
    B. 恨恶
    C. 无所谓
    D. 忧伤

  2. “不如松与桂”中的松与桂象征什么?
    A. 空虚
    B. 生命力
    C. 富贵
    D. 高傲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 李白的《庐山谣》,展现了对山水的向往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皎然的《感兴赠乌程李明府伯宜兼简诸秀才》王维的《鹿柴》
    • 两首诗都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皎然更多体现了对理想的无奈,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题岁寒图送贾大尹令弟 挽李司训妻 题水底猿捉月图 妾薄命 香奁和王彦修韵 宫女恩赐还家 中秋客萧山 乙巳春发吴门留别 临江仙 减字木兰花 春游,呈李司马朱远山夫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各行各业 麻字旁的字 敞篷车 微与 鼻字旁的字 神鬼难测 黑字旁的字 圣人无常师 造景 乙字旁的字 包含霸的成语 作事不时 麥字旁的字 视为至宝 毅猛 行之有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