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0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0:49
远公遁迹庐山岑,
开士幽居祇树林。
片石孤峰窥色相,
清池皓月照禅心。
指挥如意天花落,
坐卧闲房春草深。
此外俗尘都不染,
惟馀玄度得相寻。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远离世俗的宁静生活。他隐居在庐山的高峰之上,在幽静的树林中安居。孤零零的石头和高耸的山峰映衬着他的境遇,清澈的池水和皓洁的月光照耀着他的禅心。随意挥洒的天花瓣如同他的心愿,闲坐卧在深深的春草中。他的居所远离世俗的纷扰,只剩下深奥的道理在等待着他去探寻。
作者介绍:李颀(约690年-766年),字梦阮,唐代诗人,广泛涉猎诗歌,特别擅长五言绝句,作品多表现山水田园的恬淡生活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李颀在唐代社会动荡之际,渴望逃避政治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因此创作了此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题璿公山池》通过描写隐士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李颀以清新而宁静的笔触,将庐山的自然景观与隐者的心境相结合,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首联“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直接引入主题,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环境,倚靠自然,远离尘嚣。接着,诗中通过“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的追求和思考。
后四句进一步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状态,轻松自在,宛如春草深处的闲适,强调了与世俗的隔绝。最后两句则总结出一种超然的境界,隐士在这片净土中探寻玄妙的道理,显示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总体来说,李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成功塑造了一个理想中的隐士形象,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表达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隐士追求宁静、自由生活的理想,强调了与世俗隔绝的重要性,以及对内心修行的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远公”指的是:
A. 一位隐士
B. 一位政治家
C. 一位商人
D. 一位诗人
诗中描绘的主要环境是:
A. 市区
B. 山林
C. 河流
D. 沙漠
“皓月照禅心”中的“皓月”象征:
A. 纯洁的爱情
B. 明亮的智慧
C. 丰富的物质
D. 复杂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李颀的《题璿公山池》更侧重于隐士的内心世界,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景色与人的和谐。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李颀更倾向于哲学思考,王维则更偏向于诗情画意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