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33: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3:26
满江红·癸丑岁六月十二日同人泛秦淮
作者:黄之隽 〔清代〕
水上风多,坐江艇衫罗轻卸。
斜旸里听歌劝酒,满前王谢。
四面楼阴兰桨鹢,十眉帘底冰绡麝。
最宜人团扇藕花边,乘凉者。
邀笛步,閒情写。
桃叶渡,閒愁惹。
看迷濛夜色,画成良夜。
露濯蟾蜍银汉湿,蜡笼翡翠铜盘灺。
趁烟波妆点太平宵,非游冶。
诗中描绘了一个夏夜,在秦淮河上,微风轻拂,船上的衣服轻松脱去。在斜阳下,听着歌声和劝酒的声音,眼前是王谢两家的豪华场景。四周的楼影映入水中,兰桨和鹢鸟轻轻划过,十眉帘底下流动着冰凉的绡和麝香。最适合手持团扇,坐在藕花边上乘凉的人们。有人在邀笛的节拍中漫步,闲情逸致地写下自己的感受。桃叶渡口,轻愁缠绕,迷离的夜色如画,渲染出良夜的氛围。露水湿润了蟾蜍和银汉,蜡笼下的翡翠铜盘轻轻摇曳。借着烟波,装点这和平的夜晚,绝非游玩的享乐。
黄之隽,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工诗词,尤擅长描写江南美景。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为题材,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此诗创作于癸丑年六月十二日,正值盛夏,诗人与友人泛舟秦淮,尽享江南夜景与诗酒情怀。在当时,秦淮河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诗人在此吟咏抒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满江红·癸丑岁六月十二日同人泛秦淮》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美感的词作。诗人在悠闲的夏夜里,与友人同舟游览秦淮,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水面上的微风、斜阳下的欢歌、四周楼影的映衬等生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整首词的意象丰富,既描绘了自然风光,又透出人情温暖。词人用“水上风多”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轻松惬意的场景。之后,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如“斜旸里听歌劝酒”,“四面楼阴兰桨鹢”等,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典雅与繁华。
此外,诗中的“最宜人团扇藕花边,乘凉者”一句,生动描绘了夏日乘凉的惬意,令人感受到那份清凉与舒适。整首词在描写景色的同时,也渗透着友人之间的情谊与生活的乐趣,营造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最后,以“趁烟波妆点太平宵,非游冶”收尾,强调了这次泛舟不仅仅是游玩,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宁静夜晚的向往。整体来看,诗词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江南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诗人的人生哲学。
水上风多,坐江艇衫罗轻卸:描绘了在江面上,微风习习,船上的人们轻松脱下外衣,享受夏日的凉爽。
斜旸里听歌劝酒,满前王谢:在斜阳的照耀下,听到歌声和劝酒声,眼前是王谢两家富贵的场景。
四面楼阴兰桨鹢,十眉帘底冰绡麝:四周的楼影映入水中,兰桨轻划,十眉帘下流动着清凉的绡和香气,营造出优雅的氛围。
最宜人团扇藕花边,乘凉者:最适合手持团扇坐在藕花边上乘凉的人,表现出一种轻松的生活情趣。
邀笛步,閒情写:有人在邀笛的节奏中散步,表现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桃叶渡,閒愁惹:在桃叶渡口,轻愁缠绕,展现出一种淡淡的愁绪。
看迷濛夜色,画成良夜:欣赏着迷蒙的夜色,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渲染出良夜的氛围。
露濯蟾蜍银汉湿,蜡笼翡翠铜盘灺:露水湿润了蟾蜍和银河,蜡笼下的翡翠铜盘轻轻摇曳,勾勒出夜晚的朦胧与诗意。
趁烟波妆点太平宵,非游冶:借着烟波,装点这宁静的夜晚,强调了这次泛舟的深意。
比喻:如“露濯蟾蜍银汉湿”,将蟾蜍与银河相结合,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拟人:如“邀笛步,閒情写”,将无生命的笛子拟人化,增加了生活气息。
对仗:整首词运用对仗的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工整,如“水上风多”和“坐江艇衫罗轻卸”。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描绘江南夏夜的美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中“水上风多”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A. 寒冷的冬天
B. 炎热的夏日
C. 温暖的春天
D. 凉爽的秋天
“桃叶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
A. 高兴
B. 伤感
C. 愤怒
D. 兴奋
诗中“露濯蟾蜍银汉湿”的意象主要体现了什么?
A. 干燥
B. 温暖
C. 湿润
D. 明亮
《江南春》与《满江红》都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但前者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繁荣,而后者则着重于夏夜的悠闲与惬意。两者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