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02:07
上不见到惠州,下不见到广州。
彼何山哉罗与浮。
吾闻罗浮之山,古称第七洞天三十一福地,葛洪于此神仙求。
神仙羽化衣亦化,洞中胡蝶盈千头。
又闻赵师雄,天寒日暮山中留。
淡装素服见彼美化身,果是梅精不二山合离风雨会,四百馀峰奇景难具搜。
通人畸士绝罕至,大苏以外空千秋。
吾今忝为罗浮长,此福谅自前生修。
不然浮沈宦海岁十稔,敢望名山境内为诸侯。
山中梅花正透发,可惜匆匆未暇开心眸。
忽如山灵招手语,今者不乐逝者休。
簿书兀兀事鞅掌,物外那得閒身抽。
吾狂掉头固弗信,一官未必如累囚。
平生足迹半天下,岂其兹山咫尺悭敖游。
但蕲从公黾勉政多暇,四方无事民无偷。
就难竟著谢公屐,亦宜轻舁占城兜。
摩崖大书勒文字,往来毋作名山羞。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02:07
舟中望罗浮
作者:郭传昌 〔清代〕
上不见到惠州,下不见到广州。
彼何山哉罗与浮。
吾闻罗浮之山,古称第七洞天三十一福地,
葛洪于此神仙求。
神仙羽化衣亦化,洞中胡蝶盈千头。
又闻赵师雄,天寒日暮山中留。
淡装素服见彼美化身,果是梅精不二。
山合离风雨会,四百馀峰奇景难具搜。
通人畸士绝罕至,大苏以外空千秋。
吾今忝为罗浮长,此福谅自前生修。
不然浮沈宦海岁十稔,敢望名山境内为诸侯。
山中梅花正透发,可惜匆匆未暇开心眸。
忽如山灵招手语,今者不乐逝者休。
簿书兀兀事鞅掌,物外那得闲身抽。
吾狂掉头固弗信,一官未必如累囚。
平生足迹半天下,岂其兹山咫尺悭敖游。
但蕲从公黾勉政多暇,四方无事民无偷。
就难竟著谢公屐,亦宜轻舁占城兜。
摩崖大书勒文字,往来毋作名山羞。
在船上望向罗浮山,上面看不见惠州,下面看不见广州。
那罗浮是什么山呢?
我听说罗浮山,古称“第七洞天,三十一福地”,
葛洪在这里寻求神仙之道。
神仙羽化时衣服也随之化为羽衣,洞中成千上万的蝴蝶飞舞。
又听说赵师雄,在寒冷的天色渐暗时留在山中。
他身着素雅的衣服,展现出了美丽的化身,
果然是梅花精灵,真正与山水融合。
山体与风雨相会,四百多座峰峦的奇景难以尽览。
懂得此道的人与卓越的士人极为罕见,
自大苏以后,空余千秋。
我如今担任罗浮的长官,这份福气想必是前生修来的。
否则在宦海中沉浮十年,何敢妄想在名山境内成为诸侯?
山中梅花正好绽放,可惜匆匆未能静心欣赏。
忽然仿佛山灵在招手说话,今生不乐逝者何必停留。
在繁忙的事务中,如何能抽身闲暇?
我狂妄地转头固然不信,一官职位未必比累囚更好。
平生的足迹遍及半个天下,难道在此山咫尺之间不敢游玩吗?
但蕲从公的政务繁忙,四方无事百姓安宁。
然而难以实现谢公的期望,也应该轻松地去占领城池。
在摩崖上留下的文字,不必在名山中感到羞愧。
作者介绍:郭传昌,清代诗人,生于乱世,经历了政治动荡。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舟中,情景交融,诗人借舟行之际,向往罗浮山的风光与文化,表达对世事的思考和个人的追求。
《舟中望罗浮》是一首饱含哲理和情感的古诗,诗人郭传昌在舟中仰望罗浮山,寄托了他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对尘世的感慨。诗中,诗人先描绘了罗浮山的高远与神秘,接着提到古代的道士葛洪和梅花精灵,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敬仰。接着,诗人转向自己的处境,感叹身在宦海的沉浮,内心的无奈与渴望交织。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由对美景的欣赏转向了对人生的反思,诗人用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想,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追求。同时,诗人对梅花的描写,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反映出其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诗中的“摩崖大书”与“名山羞”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人希望在这片名山之地能够留下自己的足迹,不被世俗所羁绊。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罗浮山的描绘,传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舟中望罗浮》中的“罗浮山”被称为何?
诗中提到的“葛洪”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诗人对梅花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