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2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21:06
山居
作者:长孙佐辅 〔唐代〕
看书爱幽寂,结宇青冥间。
飞泉引风听,古桂和云攀。
地深草木稠,境静鱼鸟闲。
阴气晚出谷,朝光先照山。
有时独杖藜,入夜犹启关。
星昏归鸟过,火出樵童还。
神体自和适,不是离人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阅读,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飞流的泉水伴随轻风声,古老的桂树与云朵相互交融。大地深处,草木茂盛,环境宁静,鱼儿和鸟儿悠然自得。傍晚时分,阴气从山谷中弥散而出,早晨的阳光首先洒在山上。偶尔,诗人独自拄着拐杖,夜晚还开着山门。星光昏暗时,归来的鸟儿飞过,柴火的光亮映照着樵童的身影。诗人的精神状态自得其乐,似乎并不属于世间的纷扰。
作者介绍:长孙佐辅,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自然,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在唐代,随着社会的繁荣,诗人们开始追求一种超脱的生活方式,长孙佐辅的这首诗正体现了这种隐逸的生活理想,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逃避。
《山居》是一首描绘山野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受,展现了自然的幽静与和谐美好。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诗人的心灵渴望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人看书时的幽寂,静谧的环境中伴随的飞泉声、古桂树影、和谐的鸟鱼生活,无不传递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诗中“阴气晚出谷,朝光先照山”描绘了自然的日夜变换,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而“偶时独杖藜,入夜犹启关”则表现了诗人在夜晚依然保持与外界的联系,象征着一种孤独而自由的生活方式。最后的“神体自和适,不是离人寰”更是点明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自我和谐的追求。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的细致描写,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体现了长孙佐辅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独特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仗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意境的对比与自然的生动感。例如,“阴气晚出谷,朝光先照山”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倡导人们回归自然,寻找内在的自我。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山居生活的热爱?
A. 通过对自然的描写
B. 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叙述
C. 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批判
“阴气晚出谷,朝光先照山”中,阴气和朝光分别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B. 夜晚的宁静与白天的喧嚣
C. 自然的静谧与人心的烦躁
诗中的“樵童”指的是谁?
A. 砍柴的孩子
B. 学习的学生
C. 旅途的行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长孙佐辅的《山居》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美。王维的诗更侧重于秋天的景致与淡淡的忧伤,而长孙佐辅的诗则表现出一种更加自由与洒脱的生活态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