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3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30:40
一剪梅·中秋元月
作者: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月也杯中一作月在杯中,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
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在中秋夜,回忆起那丹桂盛开的景象,
花和月都在我的杯中。
今夜楼上与友共饮,
窗外云雨交织,纱窗湿润。
月在杯中,宛如它真在杯里,
我恍惚想要乘风去问天工,
但路途艰难,消息也难以传递。
满堂之中唯有烛光映红,
我们歌唱,心情从容,举杯同欢。
“月在杯中”体现了古代诗人用酒来寄托情感的传统,象征着通过饮酒来追忆过往和抒发情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属于南宋时期。他的词风豪放,情感激荡,常常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深切思考。
《一剪梅·中秋元月》创作于中秋佳节,诗人通过对桂花、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反映出个人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
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中秋词作,诗中通过对桂花和明月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中秋的美丽夜景,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开头的“忆对中秋丹桂丛”,即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中秋夜,桂花的芬芳与月色的清冷交织,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然而,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逐渐流露出内心的失落感,窗外的“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将雨夜的孤独感渲染得愈发浓烈。
“月也杯中”一句,暗示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珍惜,然而“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则展现了现实的无奈,使得整首词在美的外壳下,潜藏着深深的忧伤。最后,通过“满堂唯有烛花红”表达了即使在这样的孤独氛围中,仍然要以歌声和酒杯来寻求心灵的慰藉。整首词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深思,是辛弃疾词风的集中体现。
整首诗以中秋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感慨,情感深沉而富有层次。
诗中的“丹桂丛”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月在杯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此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满堂只有蜡烛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