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4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46:42
次韵隐者陈无隅二首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柴门寂寂闭山光,
客至供糜有二方。
谁存唐衢归魏阙,
肯令五适老阌乡。
藕塘待晚对幽壑,
竹院消闲近宝坊。
用舍由时姑袖手,
岂无真乐在濠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者的生活情景。柴门静静地关着,阳光照射在山间,来访的客人带来了两种饭食。谁还记得唐朝的繁华与魏阙的荣耀呢?又有谁愿意让五位老者回到阌乡呢?在藕塘边等着晚霞,面对静谧的幽谷;在竹院中悠闲消磨时光,靠近宝坊的宁静。对于生活的取舍,随时随地都可以放手,难道在濠梁之上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吗?
李弥逊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作多以隐逸生活、自然景观为题材,展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自然的热爱。
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隐居时光,可能是在与友人相聚之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繁华世界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者的生活场景,表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权势地位的淡泊。开篇以“柴门寂寂”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客至供糜”描绘了友人来访的情景,显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温暖情谊。接下来的句子则转向对过去繁华的追忆,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冷漠与超然。最后,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在幽静之地寻找内心真正快乐的理想。
整首诗在意象上流畅自然,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隐者生活的理想和对闲适时光的珍视,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与对繁华世界的反思,强调了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真正快乐的理想。
诗中提到的“糜”指的是什么?
诗中“藕塘待晚对幽壑”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诗人对唐衢和魏阙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