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3: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13:23
早蝉 薛能 〔唐代〕
不见上庭树,日高声忽吟。 他人岂无耳,远客自关心。 暂落还因雨,横飞亦向林。 分明去年意,从此渐闻砧。
看不见庭院中的树,太阳高高挂起时,蝉声突然响起。 别人难道没有耳朵吗?只是远方的客人自己更加关心。 暂时落下是因为雨,横飞也是向着树林。 分明是去年的情感,从此渐渐听到捣衣声。
薛能(约817-880),字大拙,唐代诗人,官至工部尚书。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尤以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见长。此诗可能是在他远离家乡时所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可能是在薛能远离家乡时所作,通过蝉声和捣衣声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蝉声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夏日的到来和时光的流逝,而捣衣声则常被用来象征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过蝉声和捣衣声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首句“不见上庭树,日高声忽吟”描绘了蝉声突然响起,但诗人却看不见蝉所在的树,这种视觉与听觉的错位增加了诗的神秘感。第二句“他人岂无耳,远客自关心”表明虽然别人也能听到蝉声,但只有远方的客人对此更加关心,因为蝉声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后两句“暂落还因雨,横飞亦向林”描绘了蝉的行为,暂时停止鸣叫是因为雨,飞向树林则是因为本能。最后两句“分明去年意,从此渐闻砧”则通过捣衣声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捣衣声是家乡的象征,也是诗人心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家乡的思念。通过蝉声和捣衣声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诗中“忽吟”指的是什么? A. 鸟叫 B. 蝉鸣 C. 风声 D. 雨声
诗中“渐闻砧”象征什么? A. 战争 B. 思乡 C. 丰收 D. 节日
诗中“远客自关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思乡 C. 喜悦 D. 愤怒
答案:1. B 2. B 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