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3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30:14
竟日百馀里,相逢三数家。
平岗尽茅苇,沃壤旧桑麻。
短树巢归燕,荒城宿乱鸦。
兴亡谁与问,马首夕阳斜。
整整一天走了一百多里,路上只遇见三五户人家。
平坦的岗地尽是茅草,肥沃的土地上是旧日的桑树和麻田。
短小的树上燕子归巢,荒废的城池里栖息着乱飞的乌鸦。
兴亡的事谁来问呢?马头朝向斜斜的夕阳。
“兴亡谁与问”一句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无奈与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变迁和人事无常的深刻思考。此句常用以感慨历史的无情,类似于古代诗人对兴亡更替的讨论。
李曾伯,字梦阮,号香山,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该诗创作于诗人游历之际,经历了古老乡村与荒凉城镇的对比,借此表达对故土的怀念与对历史变迁的思索。诗中描绘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人们生活的艰辛。
《淮西幕自皂口入颍道间作》是一首描绘乡村风光与历史变迁的诗作。诗的开头“竟日百馀里,相逢三数家”便让人感受到旅途的孤寂与乡村的荒凉。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比。茅苇林立的平岗与曾经肥沃的沃土,唤起了人们对繁荣过往的回忆。
“短树巢归燕,荒城宿乱鸦”则通过生动的意象表现出生命的延续与变化,燕子归巢的景象象征着希望与生生不息,而荒城中的乱鸦则暗示了社会的衰败与冷清。最后两句“兴亡谁与问,马首夕阳斜”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历史兴亡更替的无奈,揭示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力。
整首诗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体现出深邃的哲理,令人感慨万千。
整首诗通过描绘乡村的荒凉与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反映出作者对人事无常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竟日百馀里”意指什么?
诗中“兴亡谁与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短树巢归燕”中的“巢”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李白《静夜思》与《淮西幕自皂口入颍道间作》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前者通过月光引发对家的思念,后者则通过荒凉的景象反映对历史的感慨。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相似,但表现方式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