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2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24:12
沁园春(再和)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秋岂悲人,人不悲秋,比春更浓。
有蕙兰丰度,尚存芳菊,牡丹文献,犹在芙蓉。
举蟹持醪,得鲈作鲙,晋宋间人有此风。
休轻笑,彼柴桑傲吏,龌龊篱东。
携壶与客还逢。
愿时许先生杖屦从。
叹尘踪如寄,鸥凫江海,性真聊适,蜩晏鸟蒿蓬。
刮眼青天,惊心黄叶,立尽梧桐月正中。
凄然久,看物情终竟,不心春容。
秋天难道悲伤人,人的心情又何必悲秋?秋天的情感比春天更深厚。
在这丰盈的季节中,依然有着蕙兰的清香,尚存的芳菊,牡丹的文学典籍,依旧在芙蓉盛开。
举着蟹,手中持着酒,得鲈鱼作为菜肴,晋宋时代的人们正是有这样的风情。
不要轻易地嘲笑,那些在柴桑傲然的官吏,东篱的环境不堪入目。
我愿与客人一同饮酒,再次相逢。
希望有朝一日能与您共行,携杖同行。
感叹人生如寄,鸥鸟在江海自由,性情自然适意,蝉鸣鸟叫在蒿蓬之中。
眼前的青天令人惊叹,黄叶在风中飘荡,梧桐树下的月光正当中。
凄凉已久,观察万物的情感终究难免,不再心系春天的容颜。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精致的意象闻名,擅长描写自然和人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作者对秋天的沉思中创作的,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珍视。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作者借景抒情,传达出人生哲学。
《沁园春(再和)》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开篇即以“秋岂悲人,人不悲秋”引出主题,强调人生的态度应当是与自然和谐共生,而非悲观。接着,作者通过对各种花卉的描写,传达出秋天的丰盈与美丽,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中“举蟹持醪,得鲈作鲙”描绘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尤其是“休轻笑,彼柴桑傲吏”,更是对世俗官员的讽刺,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后半部分以“叹尘踪如寄”总结,人生短暂,诗人通过与自然的对话,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归属。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美景,还通过意象的交织,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蕙兰”象征什么?
诗人通过“举蟹持醪”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叹尘踪如寄”意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