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7:40
诗词名称: 赋得临池柳
作者: 李世民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诗歌内容:
岸曲丝阴聚,波移带影疏。还将眉里翠,来就镜中舒。
原文展示:
赋得临池柳
岸曲丝阴聚,波移带影疏。
还将眉里翠,来就镜中舒。
白话文翻译:
岸边曲折的柳树在阳光下投下浓密的阴影,波光荡漾,影子也变得稀疏。再把眉间的翠色,映入水中,如同在镜子中轻柔展开。
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著名的典故,但柳树常常象征柔美和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政绩卓著,开创了“贞观之治”。他不仅是政治家,还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及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赋得临池柳》创作于李世民在外出游玩时,目睹柳树与水波的美丽景象,心生感悟,写下此诗,以抒发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柔美瞬间的珍惜。
诗歌鉴赏:
《赋得临池柳》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优美诗作,诗中通过描写柳树与水波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开头两句以“岸曲丝阴聚,波移带影疏”描绘了岸边柳树的影子在水面的变化,给人以生动的视觉感受。后两句“还将眉里翠,来就镜中舒”则通过细腻的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对美好事物的感悟。
整首诗情景交融,柳树的柔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柔情与细腻,水波的流动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李世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情感世界紧密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既清新又富有诗意的情感体验。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美好瞬间的珍视与感悟,反映了诗人对柔美与和谐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情。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岸曲丝阴聚”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夕阳西下
B. 柳树的阴影
C. 水波涟漪
“波移带影疏”中,“波”指的是什么?
A. 风
B. 水波
C. 云彩
诗中提到的“眉里翠”象征着什么?
A. 诗人的忧伤
B. 自然的美丽
C. 诗人的柔情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