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不寐》

时间: 2025-05-02 05:26:11

诗句

四壁空空绝语声,困来终是睡难成。

孤灯要与人相背,寒漏苦教天不明。

累月故园无信息,几般闲事恼心情。

别愁若解生华发,一夕应添一万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6:11

原文展示:

不寐
作者: 李覯

四壁空空绝语声,
困来终是睡难成。
孤灯要与人相背,
寒漏苦教天不明。
累月故园无信息,
几般闲事恼心情。
别愁若解生华发,
一夕应添一万茎。

白话文翻译:

四周空荡荡的,听不到说话声,
困倦之际,睡意却难以成形。
孤独的灯光偏向一旁,
寒冷的漏风使得天色更加昏暗。
好几个月都没有故乡的消息,
琐碎的闲事扰乱了我的心情。
如果别离的愁苦能够解开,
一夜之间我的白发就会增添万根。

注释:

  • 不寐:意为无法入睡。
  • 四壁:四周的墙壁,指环境的孤寂。
  • 孤灯:孤独的灯光,象征着孤独。
  • 寒漏:指寒风透过缝隙漏进来,形容寒冷。
  • 累月:经过很长时间,指月数已经累积。
  • 别愁:分别时的愁苦。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李覯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借用“孤灯”、“寒漏”等意象,传达一种久居异乡、对故乡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蕴含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身处异乡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孤独的感慨,反映了宋代知识分子对生活的思考与感受。

诗歌鉴赏:

《不寐》是李覯在孤独的夜晚写下的思乡之作。全诗以“绝语声”开篇,描绘了一种孤寂的氛围,四周的寂静与无声,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孤灯要与人相背”刻画了他独自一人的情境,孤灯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孤独的象征,诗人与灯光的背离,表明了他内心的隔绝与孤独感。

“寒漏苦教天不明”,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孤独感,寒风漏进屋内,使得夜晚更加昏暗,诗人所感受到的冷不仅是外部的寒冷,更是内心的孤寂与无助。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以“累月故园无信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长时间没有收到故乡的消息,情感愈加浓烈,闲事的纷扰更是加重了他的心情负担。

最后两句“别愁若解生华发,一夕应添一万茎”,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别离之苦的深刻感受。白发的生长不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是离愁别恨的象征,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愁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壁空空绝语声:四周的墙壁空荡荡,听不到任何声音,表现出孤独的环境。
  2. 困来终是睡难成:虽然困倦,但就是无法入睡,突显内心的烦忧。
  3. 孤灯要与人相背:孤独的灯光与自己相背,象征孤独与隔绝。
  4. 寒漏苦教天不明:寒风透入,让夜晚更加暗淡,心情也愈加阴郁。
  5. 累月故园无信息:长时间没有故乡的消息,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6. 几般闲事恼心情:琐碎的事情让心情烦扰不已。
  7. 别愁若解生华发:若能解开别离的愁苦,白发就会减少。
  8. 一夕应添一万茎:夸张地表达了愁苦对自己外貌的影响。

修辞手法:

  • 夸张:最后两句对白发增加的夸张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孤灯”与“寒漏”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孤灯、寒漏、故园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孤独与思乡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孤独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离别的苦楚。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真实的生活体验,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揭示了人们在漂泊生活中所面临的孤独与焦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灯:象征孤独与思念。
  • 寒漏:象征外界环境的冷漠与内心的孤寂。
  • 故园:象征思念的归宿,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 华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愁苦的加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孤灯”象征什么?

    • A. 明亮
    • B. 孤独
    • C. 友情
    • D. 温暖
  2. “累月故园无信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无忧无虑
    • B. 思念与焦虑
    • C. 快乐
    • D.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寒漏”指的是什么?

    • A. 温暖的阳光
    • B. 寒风透过缝隙
    • C. 雨水
    • D. 霜雪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同样表达思乡情怀与离愁。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思念与孤独。

诗词对比:
李覯的《不寐》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覯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则更多地描绘家庭的牵挂与团圆的渴望。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意象传递情感,但李覯的孤独感更为明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覯诗集》

相关查询

凤岭 绵州早行 杭州思归 天堂地狱偈 留题真阳南山 烟雨楼 和潘良贵三江亭 秋日读书 积书岩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愤世疾俗 蚩尾 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名纸生毛 弋字旁的字 应接不暇 雨字头的字 目可瞻马 顺我者吉,逆我者衰 装开头的成语 寸字旁的字 求人不如求己 水字旁的字 跳茅山 魔窟 玉字旁的字 杜绝后患 包含把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