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7:02
石门啾啾鬼夜哭,北将诈诱南兵缚。
可怜枉死三千人,更有平人被屠戮。
忆昔平壤破倭奴,此辈赴难曾捐躯。
有功谁分不蒙赏,无罪因何反见诛。
本为勤王诬以反,阳言赏给屠俱尽。
皇天闷闷旌旆愁,白日瞆瞆风沙愤。
从来杀降受恶名,况以私憾杀我兵。
无人肯向朝廷说,至今道路犹吞声。
谁其为谋石与李,尔曹安得逃天刑。
石门的鬼哭声凄厉,北方的将领用阴险的计谋诱捕南方的士兵。可怜那些无辜死去的三千人,还有普通百姓遭受屠杀。想起当年平壤之战击败倭贼,这些人曾为国捐躯。功劳谁也没有分享,冤屈为何反遭诛杀?原本是为了勤王,却被诬陷为反贼,表面上说会赏赐,实际上屠杀却没有停止。苍天愁苦,旌旗在风中摇曳,白日里沙尘飞扬,令人愤怒。杀死投降者自古就有恶名,何况因私人恩怨而杀我军士。无人向朝廷上诉,至今道路上仍然有人沉默。谁在策划这石与李的阴谋,你们怎能逃避天理的惩罚?
区大相,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风犀利,常以爱国情怀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为主题。
《石门行》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民众苦难之际,诗人目睹了战乱带来的惨烈景象,表达了对无辜者的同情和对权势者的不满。
《石门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悲剧色彩的诗歌。诗中描绘了战乱中无辜者的死亡以及权力游戏的阴暗。开篇以“石门啾啾鬼夜哭”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仿佛是鬼魂在哀嚎,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辜者的冤屈。接着,通过对比“有功谁分不蒙赏,无罪因何反见诛”,诗人质疑了社会对英雄的冷漠和对无辜者的冤屈,反映出对当时政治的不满。
诗中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历史悲剧的哀伤,也有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尤其是最后几句“无人肯向朝廷说,至今道路犹吞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沉默的无奈和对正义缺失的强烈控诉。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痛苦与希望,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无辜者的同情、对权力游戏的不满以及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
石门行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提到的“北将诈诱”指的是哪个方面?
A. 政治阴谋
B. 经济利益
C. 个人恩怨
D. 外敌入侵
诗歌中“无罪因何反见诛”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功劳的渴望
B. 对冤屈的愤怒
C. 对历史的怀念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1.C 2.A 3.B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区大相的《石门行》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历史悲剧的结合,展现出更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却都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