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0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6:21
婆罗门引
自公去后,曲栏荒径老孤芳。
公来花亦生光。一阵朝来细雨,开作十分黄。
甚厌厌抱疾,却误重阳。
曾吟短章。也曾见醉衔觞。
但得翛然相慰,欹枕何妨。
燕山已远,且莫问园亭此际霜。
人意足处处花香。
自从你离开后,曲折的小栏杆旁,荒草丛生,花儿也显得孤单凋零。
而你一来,鲜花便瞬间绽放光彩。
今晨细雨纷飞,花瓣上竟然开出十分艳丽的黄色。
我厌倦了这种孤独的生活,却在重阳节的时候无意中受了伤。
曾经吟咏过短诗,也曾经醉酒欢饮。
只要能彼此安慰,倚着枕头又有什么关系呢?
燕山已远,不必问此时园亭中的霜寒。
人在任何地方,心中都能够感受到花香。
作者介绍:张之翰,元代著名诗人,以词风清丽著称。与许多元代文人一样,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离别与孤独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作者经历了一段孤独的生活后,因思念而作。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在孤独中寻求慰藉的情感。
《婆罗门引》全诗以清新的语言,表达了深切的思念和孤独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环境与鲜花的绽放,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对公的思念之情。在“自公去后”一句中,诗人已经明确了情感的主体,表达了失去的痛苦与孤独。紧接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细雨滋润下的花朵恰似心中涌动的情感,既有希望又充满着生机。尽管“甚厌厌抱疾”,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寻求通过吟咏与饮酒来解忧,表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全诗的情感在“燕山已远,且莫问园亭此际霜”中达到高潮,诗人意识到距离的遥远,但依然选择不去追问,只愿在心中保存那份花香与温暖。整首诗在意象上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人在孤独中寻求慰藉、心灵相通的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公”指代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重阳”节有什么象征意义?
“燕山已远”表现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但《婆罗门引》更侧重于自然意象的描绘,展现了在孤独中对生活的思考,而《如梦令》则更多地通过梦境和情感的交融来表现对往昔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