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1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13:58
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上有两柱可以覆而
只耳兽啮环,长唇鹅擘喙。
三趾下锐春蒲短,两柱高张秋菌细。
君看翻覆俯仰间,覆成三角翻两髻。
古书虽满腹,古有篆五字不可识。
苟有用我亦随世。
嗟君一见呼作鼎,才注升合已漂逝。
不如学鸱夷,尽日盛酒真良计。
这首诗是关于一种古老的铜器,形似小鼎,顶部有两根柱子,可以用来盖住。
耳边的狮子兽咬着环,长嘴像鹅的嘴那样开合。
三只爪子锐利,春天的蒲草短小,
两根柱子高高竖起,像秋天的细菌一样。
你看它翻覆之间,翻成三角形,像是两个发髻一样。
尽管我有满腹古书,但古代的篆书五个字我却看不懂。
只要有用,我也随波逐流。
可叹你一见就称它为鼎,一旦注入水,便随之漂逝。
不如学习鸱夷,整天饮酒才是明智之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其诗文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细腻,广受后世推崇。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古物的思考与对古代文化的追溯。苏轼处于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但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失落和现代文化的浮躁。
这首诗以古铜器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古铜器的外形和特征,诗人不仅展现了对古物的细致观察,也引发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中“古书虽满腹,古有篆五字不可识”一句,揭示了古代文化的深邃与难以解读,反映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与无奈。
此外,诗中“嗟君一见呼作鼎,才注升合已漂逝”表达了对人们对古物的误解和肤浅看法。诗人用鸱夷的隐喻,提出了放下过往,享受当下的生活哲学,强调了饮酒作乐的价值。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上则由对古物的敬仰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展示了苏轼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整首诗传达了对古文化的追溯与思考,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珍惜。诗人通过古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古铜器的特点是什么?
“古书虽满腹”是什么意思?
苏轼的《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但苏轼更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李白则强调对现实的洒脱与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