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怀古》

时间: 2025-05-02 18:57:24

诗句

尼父未适鲁,屡屡倦迷津。

徒怀教化心,纡郁不能伸。

一遇知己言,万方始喧喧。

至今百王则,孰不挹其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57:24

原文展示:

尼父未适鲁,屡屡倦迷津。
徒怀教化心,纡郁不能伸。
一遇知己言,万方始喧喧。
至今百王则,孰不挹其源。

白话文翻译:

尼父(孔子)未曾适应鲁国,屡次在渡口感到疲倦迷惘。
徒然怀有教化的心志,郁闷而无法舒展。
一旦遇到知音之人,四方的声音便开始热闹起来。
直到今天,百位王者中,谁又不从孔子那里汲取源泉呢?

注释:

  • 尼父:指孔子,字仲尼,尊称为“尼父”。
  • 适鲁:适应鲁国,孔子曾在鲁国任官。
  • 倦迷津:疲倦而迷惑在渡口,代表人生的迷惘。
  • 徒怀:只怀有,表示无奈的心情。
  • 教化心:指教导和启发的心愿。
  • 纡郁:心情郁结,难以舒展。
  • 知己:志趣相投的人,理解自己的人。
  • 喧喧:热闹的样子,形容人声鼎沸。
  • 百王则:指古往今来的王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为怀古抒情,以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繁荣,诗人以孔子为例,反思古代圣贤的教化与影响,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思考。

诗歌鉴赏:

《怀古》这首诗以孔子的教化为引子,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开篇提到孔子未能适应鲁国,暗示了历史上伟人的艰难与孤独。诗中“徒怀教化心”透露出诗人对教化的渴望,却又感到现实的无奈和压抑,体现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力。

“知己言”这一句极为关键,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是多么重要。只有在知音的陪伴下,方能打破孤独,达到心灵的共鸣。“万方始喧喧”则暗示着历史的影响力,孔子的教诲在各地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一句“至今百王则,孰不挹其源”,通过对当今王者的提问,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强调了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延续。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凝练,既有历史的深度,也有个人的情感,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尼父未适鲁:孔子在鲁国的经历并不顺利,暗示伟人在历史上常遭遇挫折。
  2. 屡屡倦迷津:形容孔子在迷惘中徘徊,反映出一种无奈。
  3. 徒怀教化心:表达对教导他人的渴望,却无能为力。
  4. 纡郁不能伸:心中满怀忧愁,难以释放。
  5. 一遇知己言:遇到知音,心情顿时舒畅。
  6. 万方始喧喧:四处开始热闹,表现出交流的重要性。
  7. 至今百王则:指代后来的王者。
  8. 孰不挹其源:强调孔子思想的源远流长。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孔子的孤独与后世的繁荣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排比:用“屡屡”“徒怀”“纡郁”等词语的排比,增强了语气的力度。
  • 反问:最后一句的反问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孔子及其教化思想的敬仰,反映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个人的情感纠葛。

意象分析:

  • 尼父:象征伟大的思想家,文化的源泉。
  • 迷津:象征人生道路的迷惘与不确定。
  • 知己:象征理解与支持,心灵的寄托。
  • 百王:象征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尼父”指的是谁? A. 孟子
    B. 孔子
    C. 荀子
    答案:B

  2. 诗中“徒怀教化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愉快
    B. 无奈
    C. 兴奋
    答案:B

  3. “万方始喧喧”中“喧喧”指的是什么? A. 安静
    B. 热闹
    C. 悲伤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友人》:同样体现了对友谊与交流的珍视。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涉的《怀古》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均反映了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但《琵琶行》更侧重于个人遭遇与命运的感慨,而《怀古》则更侧重于历史文化的传承。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竹溪惠白雕三绝 自和二首 四叠 送曹守司直二首 送强甫赴惠安六言十首 又五言一首 和仲弟十绝 和乡侯灯夕六首 商妇词十首 杂咏一百首·景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拟态 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补品 辰字旁的字 疏庸愚钝 寸字旁的字 真假难辨 电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巳字旁的字 虫字旁的字 穷猿投林 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追轨 事不关己 眄饰 用字旁的字 裁并 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他乡异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