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5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53:32
登中茅山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翛然杖屦出尘嚣,
鸡犬无声到泬寥。
欲见五芝茎叶老,
尚攀三鹤羽翰遥。
容溪路转迷横彴,
仙几风来得堕樵。
兴罢日斜归亦懒,
更磨碑藓认前朝。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安石登上茅山时的悠然自得和对自然的向往。他手持拐杖,踏着轻便的鞋子,走出尘世的喧嚣,周围一片宁静,连鸡犬的叫声都听不见,显得格外空旷。诗人希望能够看到五种灵芝的茎叶已经老去,然而却只能遥望三只仙鹤的羽翅。小溪的曲折使他迷失在横亘的山石上,仙风来袭,仿佛能让他与樵夫的生活相交融。游兴已尽,夕阳西斜,他懒散地回家,甚至还想在碑上磨去青苔,认出前朝的遗迹。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推行新法,主张改革。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而富有哲理,关注人生和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他政治生涯的低谷期,心境愈发向往自然与安宁,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仙境的向往。
《登中茅山》以清新脱俗的笔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诗人在开篇就以“翛然杖屦出尘嚣”描绘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下来的“鸡犬无声到泬寥”更是将这种宁静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声的山野间。
诗中提到的“欲见五芝茎叶老”,不仅表达了对灵芝的向往,更深层地体现了诗人对长生与逍遥的追求。三鹤的“羽翰遥”则象征着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同时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过往的追忆。
在结尾,诗人以“兴罢日斜归亦懒”收尾,表现出一种日暮归家的疲惫与懒散,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对世俗的无奈与淡泊。整首诗在宁静中透出一种深远的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比喻(“三鹤羽翰”比喻超脱的生活)、对仗(“翛然杖屦”与“鸡犬无声”)、夸张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的沉思与反思,体现了淡泊明志的哲学思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诗中提到的“五芝”象征什么?
A. 权力
B. 长生不老
C. 财富
“兴罢日斜归亦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忙碌
B. 惬意
C. 忧愁
答案: 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安石的《登中茅山》则更多地表现了历史的沉思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王维更为抒情,王安石则较为沉静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