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2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9:03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在海上工作的官吏,停船远望那座秃山。
这座山怎么会如此光秃,乡亲们告诉我原因。
山上有一只狙猴叫唤,一只狙猴跟着它游荡。
它们互相配对生下小猴,子孙越来越多。
山中草木茂盛,根本的食物开始变得容易获得。
攀爬到山顶是如此高,曲折的山路也变得幽深。
众多的狙猴各自丰满肥美,山中的资源却被它们掠夺殆尽。
为了争夺一口饱饭,哪里还顾得上藏食和储存呢?
大狙猴自己也感到苦恼,小狙猴也开始忧愁。
它们渐渐受到啮咬,连一根毛发都无法保留。
虽然狙猴灵巧聪明,但不擅长耕作和种植。
它们所喜爱的果实和谷物,总是通过偷窃而得。
可叹在这海山之中,四处张望却无处可投。
生生世世似乎没有尽头,岁末将到又该如何谋划?
诗中提到的狙猴,常用来象征狡猾与贪婪。古代文人常常借动物描绘人性的某种特质,狙猴在此处不仅是自然界的生物,也隐喻了人类在生存竞争中的无奈与挣扎。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其文学风格以清新、高远著称,特别在古诗领域有深厚造诣。
《秃山》创作于王安石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存困境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生活的深切关注,尤其是在资源贫乏的环境下,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秃山》通过描绘一座秃山上狙猴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人类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诗歌开头以官吏在海上工作的场景引入,展现了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接着,通过对狙猴生活状况的描述,揭示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狙猴们虽然聪明,但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反而陷入了争夺与焦虑之中,象征着人类社会中的竞争与生存压力。
整首诗通过对狙猴的细致观察,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存的残酷与无情,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忧虑。诗中“岁晚将安谋”的提问,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令人深思: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如何规划未来,如何找到生存之道,成为亘古不变的命题。
《秃山》通过狙猴的生活描绘,反映了人类在资源匮乏环境中的生存困境,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诗中流露出的忧虑与挣扎,启示我们在追求生存的同时,应关注环境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诗中提到的主要动物是什么?
A. 狐狸
B. 狙猴
C. 大象
答案:B
诗中提到的山是如何的?
A. 翠绿
B. 秃
C. 高耸
答案:B
作者对资源匮乏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愤怒
C. 忧虑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