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4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44:01
勉时思王和尚留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面壁十年,桑下只住一宿。
时间停下便停,走则走;
可以久则久,速度快则快。
我思老子,苦于世俗人,
孤云自适,心如枯木。
在此山中,三年牢落,
禅僧争归,魔鬼伏身。
平常想要安定,
白石清泉正好相配。
我归去时人们会说什么,
难道只是为了好自己而独处?
无论到哪里,巾瓶便是我的家,
何必在江湖中辛苦追逐。
若还飞锡出门,
这瓣香谁来续呢?
如果能住下来,那便最好,
敬以此为上人祝福。
作者介绍:李曾伯(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禅宗思想和诗歌风格著称,常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作者对世俗纷扰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之际,体现了禅宗的哲学思想。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内心安宁和对世俗纷扰的深刻思考。开篇以“面壁者十年”及“桑下者一宿”对比,展现时间在修行与世俗生活中的不同意义,传达出一种对修行者的崇敬之情。接下来,诗人提到老子的思想,展露了他对自然与道的向往。
全诗中,作者不断回归“时”的概念,强调“时止则止,行则行”,暗示着对人生意义的深思。尤其是“孤云其身心槁木”一句,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越与自我内心的孤独感。
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如“巾瓶到处即为家”,展示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而最后一句“敬以此为上人祝”,更是将这一内心的宁静与对他人的祝福结合,突显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面壁者十年,桑下者一宿”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修行的艰辛与世俗生活的短暂;“孤云其身心槁木”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独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对世俗纷扰的思考,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传递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面壁者”指什么?
A. 修道者
B. 农民
C. 商人
“白石清泉”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清净的环境
B. 财富
C. 权力
诗人对“江湖苦驰逐”的态度是?
A. 赞同
B. 质疑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修行的反思,更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激发我们对内心宁静与外部世界的思考。希望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