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1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6:46
檐影亭亭日正中,
莓苔不扫绝尘踪。
闭门相共蒲团坐,
看读华严一卷终。
屋檐的影子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苔藓没有被扫除,显得与世无争。
我们关上门,坐在蒲团上,
一起阅读《华严经》直到最后一卷。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强调法界的圆融和众生的平等。在诗中提到该经典,显示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推崇,以及在隐居生活中追求心灵的宁静。
李曾伯,字君房,号东鲁,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文赋,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该诗写于隐居之时,反映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清幽环境中专心研读佛教经典的心境。诗中表现出的宁静与专注,正是对当时纷扰社会的一种逃避与反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隐居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经典的尊重。首联“檐影亭亭日正中”以生动的描绘展现出正午阳光下的宁静,屋檐的影子直立而清晰,似乎暗示着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次联“莓苔不扫绝尘踪”则通过苔藓的生长,体现出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苔藓的存在与世无争,象征着一种心灵上的淡泊与安宁。
后两句“闭门相共蒲团坐,看读华严一卷终”则是诗歌的高潮,诗人和他人共同坐在蒲团上,专心致志地阅读《华严经》,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对佛教经典的阅读,更是对心灵的洗涤和升华。在这一刻,诗人似乎与世隔绝,完全沉浸于佛教智慧的海洋中,体现出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与宁静。
整首诗运用了简练的语言与清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理想追求与心灵的宁静,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宁静中追求心灵的充实。诗人通过描绘清静的环境和佛教经典的阅读,表达了对内心平和与智慧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经典是哪一部?
“莓苔不扫绝尘踪”中,苔藓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诗人坐在哪里进行阅读?
答案:1. B 2. B 3. B
比较李曾伯的《宜兴山房十首》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隐居的生活,但王维更多地融入了山水自然的意象,而李曾伯则强调内心的修行与宁静。李曾伯的诗更侧重于对佛教文化的思考,而王维则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哲理的思索。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曾伯的《宜兴山房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