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23:4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3:40:20
枫染拖去扌加酉颜菊亦酣,霜天风味饱相谙。
马蹄去去江之北,雁影来来塞以南。
云外数峰轻抹翠,雨余一水碎挼蓝。
肩舆催问谁家宿,落日西山已半含。
秋风萧瑟,枫叶染红了大地,菊花也在醉人的秋色中酣然入梦。霜天的风味让我倍感亲切。马蹄声声从江北传来,雁阵飞过,正好在塞外南方。云外的山峰轻轻抹上了翠绿的颜色,雨后的湖水波光粼粼,仿佛碎了一片蓝天。肩舆的主人催促着,询问哪家能住宿,落日已经在西山的边缘半隐。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子昉,号白云山人,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季,诗人可能在外出游览时,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以及人生的无常,因而抒发出对时光流逝和自然美的感慨。
《宁国道间即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自然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诗的开头以“枫染拖去扌加酉颜菊亦酣”入诗,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色彩,枫叶的红、菊花的黄,色彩斑斓,充满生机。接着“霜天风味饱相谙”一句,则让人感受到秋风的凉爽,仿佛是对待自然的熟悉与亲近。
“马蹄去去江之北,雁影来来塞以南”句,描绘出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马蹄声声,归路漫漫,而雁影则似乎在暗示着迁徙和离别,带有淡淡的忧伤。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巧妙地揭示了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后两句“云外数峰轻抹翠,雨余一水碎挼蓝”,则是将视角从人事转向自然,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美丽。诗人用“轻抹”形容山的颜色变化,既生动又富有诗意。而“雨余一水碎挼蓝”则体现了雨后水面的波光粼粼,景色如梦如幻。
最后两句“肩舆催问谁家宿,落日西山已半含”,则引入了人事来,表现出诗人对归宿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夕阳西下,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也暗喻着生命的短暂。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象勾勒出诗人的心境,融合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流逝时间的惋惜,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特有韵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以及对归宿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深刻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马蹄去去”指的是:
A. 马在奔跑
B. 行人归去
C. 马在吃草
D. 马在休息
诗中提到的“肩舆”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交通工具
C. 一种衣服
D. 一种食品
诗中的“云外数峰”描绘的是:
A. 雾霭缭绕的山峰
B. 远方的山峰
C. 雪山
D. 海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可以对李曾伯的《宁国道间即事》有更为全面的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