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1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17:54
舟上感兴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饭时发雷江,倏已泊东流。
南北两岸雪,荡此无根舟。
远山失翠眉,近山生白头。
冻极方徯晴,云冱含雨羞。
尘境那得见,泛此如瀛洲。
宿惊恍未定,醉疑此难留。
落日漏微光,光暝无限愁。
风厉万水立,舟子惟搔头。
慷慨触潜抱,行止负隐忧。
志士亦徒苦,俗竖多不侔。
天公酿雪甚,八荒元气浮。
无语坐舟尾,景与年俱遒。
乱眼逐胜去,奔迸少自由。
风烟下江异,髯边渍霜稠。
馀樽侑登临,惜无水际楼。
在用餐时雷声响起,船已经静静地停泊在东流的江面上。
南北两岸被白雪覆盖,荡漾着这无根的孤舟。
远处的山失去了翠绿的眉眼,近处的山却添了白发。
寒冷到了极点才刚刚见到晴天,云层中羞涩地含着雨。
尘世的景象怎么能看见,如同漂浮在神仙的瀛洲。
宿醉的惊慌还未平复,醉眼朦胧怀疑这一切难以停留。
落日的微光透漏着,光明渐渐消逝带来无尽的愁绪。
狂风凶猛,万水齐立,船上的人只得搔头叹息。
情怀慷慨,心中潜藏着忧虑,行止之间负担着隐忧。
志士们也只是徒劳苦苦,世俗的人多么不相称。
天公酿雪如此之多,八方的元气在浮动。
无语地坐在船尾,眼前的景色与年华都显得苍老。
眼花缭乱追逐着胜景,奔波流逝中几乎没有自由。
风烟中的江面显得不同,胡须上沾满了厚厚的霜。
剩下的酒杯伴我登临,惋惜没有水边的高楼。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舟上感兴》写于一段旅途之中,诗人于舟中观景,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经历风雨的洗礼,内心的感慨与思索交织而成。
《舟上感兴》通过描绘舟上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在诗中,诗人用雷声、雪景描绘了一个寒冷的江面,表现了大自然的威严和不可捉摸。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南北两岸雪景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远山与近山的对比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随着落日的微光渐渐消逝,诗人感到无尽的愁绪,内心的孤独与彷徨愈加明显。诗人通过“志士亦徒苦”的描写,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世俗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最后,诗人在无言的沉思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留下了对未来的隐忧与无奈。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孤独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呈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情感基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中提到“南北两岸雪”,这句诗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落日漏微光,光暝无限愁”中“光暝”指的是什么现象?
诗中提到“志士亦徒苦”,这句表达了对什么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