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3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30:02
作者: 程本立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天花阴坠空,平地忽三尺。
异哉西方神,现此水精域。
胎非托摩耶,意叵劳刻画。
乃瞻白玉相,安用黄金饰。
一洗热恼心,悉依清净力。
红日起扶桑,终焉化无迹。
其无本非空,其有亦非色。
君看东逝波,沧海不可测。
我来凤凰溪,古寺久荆棘。
摩娑雪佛碑,碑断字莫识。
金石亦已坏,况非金石质。
万事等幻影,感之三叹息。
在空中,天花的阴影降落,地面上突然堆积了三尺的雪。
奇异的是,西方的神灵,显现于这水晶般的领域。
胎并非寄托于摩耶,心意何必费尽刻画。
只见白玉的佛像,何必用黄金来装饰。
一洗我心中的烦恼,完全依靠清净的力量。
红日升起在扶桑之上,最终化为无形的痕迹。
那无的本质并非空无,存在的本质也并非颜色。
请看东流的波涛,沧海之深不可测。
我来到凤凰溪,古老的寺庙已被荆棘覆盖。
抚摩着雪佛的碑,碑上断裂的字已无法辨识。
金石都已腐坏,更何况不是金石的质地。
万事如同幻影一般,感慨之余三次叹息。
作者介绍: 程本立,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与佛教诗,常以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程本立游历凤凰溪时,目睹古寺残破与雪佛碑的情景,触发了他对人生无常与世事幻影的深思。
《雪佛碑》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冬雪覆盖的场景,传达了对世界无常的感悟。开篇以“天花阴坠空,平地忽三尺”引人入胜,瞬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气氛。西方神的显现,暗示着内心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接着,诗人通过“白玉相”与“黄金饰”的对比,表达了对物质华丽的否定,强调内心的清净与宁静。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深刻地反思了存在与空无的关系。他指出,存在的本质并非颜色,暗示事物的表象与内在是有差异的。对比“东逝波”和“沧海不可测”,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预测。最后,诗人来到古寺,感叹岁月的流逝与事物的幻灭,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沉思。
整首诗在意象层面上丰富多样,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程本立的高超艺术技巧和深邃思想。通过对佛教哲学的融入,诗人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真谛与内心的宁静。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探讨了存在与空无的关系,强调了精神世界的丰富与物质世界的短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雪佛碑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程本立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扶桑”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日出之地
C. 一种神话
D. 古代城市
诗中反复提到的“无”与“有”的关系,强调了什么主题?
A. 物质的珍贵
B. 存在与空无
C. 人生的价值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为对《雪佛碑》的全面解析,涵盖了原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互动学习、比较与延伸及参考资料,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义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