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韵发运路昌衡淮见山堂》

时间: 2025-05-07 07:03:53

诗句

叠石初成得赐环,未应苔藓上苍颜。

据鞍华岳旌旄里,回首淮山梦想间。

烽火日传西塞静,丘陵应伴壮心闲。

终南太白皆公有,肯向庭中更作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3:53

原文展示:

次韵发运路昌衡淮见山堂
作者: 苏辙 〔宋代〕

叠石初成得赐环,
未应苔藓上苍颜。
据鞍华岳旌旄里,
回首淮山梦想间。
烽火日传西塞静,
丘陵应伴壮心闲。
终南太白皆公有,
肯向庭中更作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山堂上,回望远山的情景。诗人感叹在初次看到桂环(或许是指某种美丽的风景)时,石头已经叠起,而不应让苔藓覆盖它的面容。骑在马鞍上,望着华岳的旌旗,心中思绪万千,仿佛在梦中回到淮山。烽火连天的战事传来,西塞山依旧静谧,四周的丘陵也似乎让人放松心情。终南山和太白山都是大家的风景,难道还要在自己的庭院里再造一座山吗?

注释:

  • 赐环:指美丽的风景或环绕的山势。
  • 苍颜:指苍老的面容,这里比喻山石上长出的苔藓。
  • 华岳:即华山,五岳之一,象征高大伟岸的山脉。
  • 烽火:指战事或动乱,烽火相连,表示战乱频繁。
  • 西塞:指西边的山,通常象征宁静之地。
  • 终南太白:终南山和太白山是著名的山脉,常被文人歌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游览山堂时,表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对时局的感慨。诗中蕴含着对壮丽山河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心境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叠石初成得赐环”,诗人用“赐环”来形容山势的美丽,展现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接着“未应苔藓上苍颜”,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据鞍华岳旌旄里”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诗人骑马在华岳之下,旌旗飘扬的场景令人向往,同时也引发了他对故乡淮山的思念。“烽火日传西塞静”,用“烽火”象征着战乱,而“西塞静”则体现了一种宁静的反差,诗人心中感受到的时局动荡与内心的安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终南太白皆公有,肯向庭中更作山”则是对个人抱负的反思,诗人意识到真正的壮丽与伟大并不在于私人的拥有,而在于对自然的欣赏与对社会的责任感。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描绘了壮丽的山水,又传递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宽广,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叠石初成得赐环:描绘山石初成的景象,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2. 未应苔藓上苍颜:反映时间的流逝,感慨岁月在山石上留下的痕迹。
  3. 据鞍华岳旌旄里:诗人骑马在华岳之下,展现出一幅壮观的景象。
  4. 回首淮山梦想间: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5. 烽火日传西塞静:战乱的传闻与西塞山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6. 丘陵应伴壮心闲:在宁静的丘陵中,诗人的壮志得以放松。
  7. 终南太白皆公有:强调自然的伟大与公共的美好。
  8. 肯向庭中更作山:反思私欲与个人的局限,强调对自然的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赐环”比喻美丽的景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终南太白皆公有,肯向庭中更作山”,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衬:通过“烽火”与“静”的对比,突出战争与和平的对立。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思索,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稳固与永恒,是自然的伟大体现。
  2. :代表着经历时间洗礼的坚韧。
  3. 华岳: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4. 苔藓: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
  5. 烽火:象征着动乱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岳”指的是哪座山? A. 泰山
    B. 华山
    C. 峨眉山
    D. 黄山

  2. “烽火日传西塞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乱的渴望
    B. 对静谧生活的向往
    C. 对历史的思考
    D. 对故乡的怀念

  3. 诗中提到的“终南太白”象征着什么? A. 个人的抱负
    B. 公共的美好
    C. 自然的伟大
    D. 战争的宁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题西林壁》与苏辙的《次韵发运路昌衡淮见山堂》都展现了对山水的赞美,但前者更侧重于哲理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依恋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鹧鸪天 余于一九三0年毕业于湘乡一中二班,一九六三年秋率中文系应届毕业生至母校实习 鹧鸪天 鹧鸪天 美人写书 鹧鸪天 其七 与严霜、无斋同和寂园老人并效其体 鹧鸪天 其六 春感集杜 鹧鸪天 鹧鸪天五首 其二 鹧鸪天 其一 族孙友水新屋落成,题以补壁 鹧鸪天 赠屏兄 鹧鸪天 其二十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禁生 女字旁的字 三框儿的字 宿耆 包含扰的成语 风尘表物 青紫被身 鸟字旁的字 心悦诚服 整龊 两性氧化物 泻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缶字旁的字 物外之交 雅裕 降心俯首 包含绞的词语有哪些 丨字旁的字 包含孰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