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0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3:53
次韵发运路昌衡淮见山堂
作者: 苏辙 〔宋代〕
叠石初成得赐环,
未应苔藓上苍颜。
据鞍华岳旌旄里,
回首淮山梦想间。
烽火日传西塞静,
丘陵应伴壮心闲。
终南太白皆公有,
肯向庭中更作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山堂上,回望远山的情景。诗人感叹在初次看到桂环(或许是指某种美丽的风景)时,石头已经叠起,而不应让苔藓覆盖它的面容。骑在马鞍上,望着华岳的旌旗,心中思绪万千,仿佛在梦中回到淮山。烽火连天的战事传来,西塞山依旧静谧,四周的丘陵也似乎让人放松心情。终南山和太白山都是大家的风景,难道还要在自己的庭院里再造一座山吗?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情感真挚。
此诗写于诗人游览山堂时,表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对时局的感慨。诗中蕴含着对壮丽山河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心境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叠石初成得赐环”,诗人用“赐环”来形容山势的美丽,展现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接着“未应苔藓上苍颜”,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据鞍华岳旌旄里”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诗人骑马在华岳之下,旌旗飘扬的场景令人向往,同时也引发了他对故乡淮山的思念。“烽火日传西塞静”,用“烽火”象征着战乱,而“西塞静”则体现了一种宁静的反差,诗人心中感受到的时局动荡与内心的安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终南太白皆公有,肯向庭中更作山”则是对个人抱负的反思,诗人意识到真正的壮丽与伟大并不在于私人的拥有,而在于对自然的欣赏与对社会的责任感。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描绘了壮丽的山水,又传递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宽广,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思索,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到的“华岳”指的是哪座山?
A. 泰山
B. 华山
C. 峨眉山
D. 黄山
“烽火日传西塞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乱的渴望
B. 对静谧生活的向往
C. 对历史的思考
D. 对故乡的怀念
诗中提到的“终南太白”象征着什么?
A. 个人的抱负
B. 公共的美好
C. 自然的伟大
D. 战争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