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杂咏四首》

时间: 2025-04-27 03:46:16

诗句

铿铿千古峄山桐,金石声来造化中。

谁道元和无复致,为君堂上起薰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46:16

原文展示:

铿铿千古峄山桐,金石声来造化中。
谁道元和无复致,为君堂上起薰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峄山上的桐树,悠扬的声音穿越千古,似乎与天地造化相融合。有人说元和年间已经没有这样的美景,但我却在为你堂上送来阵阵薰风。

注释:

  • 铿铿:形容声音响亮、清脆。
  • 峄山:指位于中国山东的峄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著称。
  • 金石声:金属和石头的声音,这里指的是桐树发出的清脆声音,或象征坚韧。
  • 元和:指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在这里指代一个美好的时代。
  • 无复致:没有再重新获得(美好的景象)。
  • 薰风:柔和的风,通常指春风,带来温暖和气息。

典故解析:

  1. 峄山桐:峄山的桐树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被用来象征高洁和坚韧。
  2. 元和:诗中提到的元和年间,指的是唐代的一个繁荣时期,诗人用此来对比现状的黯淡。
  3. 薰风:古代文人常以薰风描绘春天的生机和温暖,象征着希望与重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文正,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了北宋的政治改革和文化发展。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范仲淹仕途波折之际,诗中对峄山桐的描绘,既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峄山的桐树为引子,通过铿锵的声音,展示了该树的高洁与坚韧。诗人运用“金石声”这一比喻,增强了桐树的形象,突显了其与天地造化之间的和谐关系。然而,诗中转折的“谁道元和无复致”,则是对现实的感慨,仿佛在说,美好的时代已经不再。最后一句“为君堂上起薰风”,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希望与关怀,愿意为他人带来一丝清凉与温暖。这种情感的复杂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展现出范仲淹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铿铿千古峄山桐:强调桐树声音的清脆,表明它的悠久与独特。
  2. 金石声来造化中:声音如金石般响亮,象征坚韧,与自然的造化相交融。
  3. 谁道元和无复致:质疑他人对元和时期的否定,暗含对美好时代的怀念。
  4. 为君堂上起薰风:以薰风象征温暖与希望,表达对他人的美好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桐树的声音比作金石声,增强其形象。
  • 对仗:首尾呼应,形成整齐的音韵。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引发思考,增强诗歌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作者的理想情怀和对社会的关注。通过自然的声音与人文情怀的结合,体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与坚韧。
  • 金石:象征坚韧和永恒的声音。
  • 薰风:象征温暖、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美好时代的怀念
    • C. 个人的情感抒发
  2. 诗中提到的“元和”指的是哪个时期?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3. “薰风”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寒冷
    • B. 温暖与希望
    • C. 风暴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定风波》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苏轼《定风波》:同样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诗中也有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豁达。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呈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考,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选》
  2. 《范仲淹全集》
  3. 《宋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菩萨蛮 其十二 赠女伶 菩萨蛮 戊子中秋望月 菩萨蛮 锈毬花 菩萨蛮 菩萨蛮 和长河先生效花外体均 菩萨蛮 咏青溪遗事画册同羡门程村其年 其一 乍遇 菩萨蛮 其十一 颠倒韵伯兄大千侄阿莲同作 菩萨蛮 其二 菩萨蛮 春闺回文 菩萨蛮•代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舐糠及米 面字旁的字 超尘出俗 皇结尾的成语 辰字旁的字 大熊猫 齐字旁的字 散粜 引以为憾 覆巢破卵 豆芽菜 昼警夕惕 包含芯的词语有哪些 黑字旁的字 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簠簋不修 米字旁的字 运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