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择之赋泉声》

时间: 2025-05-02 12:49:16

诗句

试问今宵涧底声,何如三叹有余音。

堂中衲子还知否,月白风清底处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9:16

原文展示:

试问今宵涧底声,何如三叹有余音。堂中衲子还知否,月白风清底处寻。

白话文翻译:

试问今夜涧底的流水声,是否如那三叹般悠长且余音袅袅?堂中的僧人啊,你们是否知道,在这月白风清的夜晚,何处能寻得这样的宁静与深邃?

注释:

  • 试问:尝试询问。
  • 今宵:今夜。
  • 涧底声:山涧底部的流水声。
  • 三叹:多次叹息,形容声音悠长。
  • 有余音:声音悠长,余音缭绕。
  • 堂中衲子:指堂中的僧人。
  • 月白风清:形容夜晚的宁静和清新。
  • 底处寻:何处寻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作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与友人择之的唱和之作,通过对涧底流水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月白风清”的意象,也反映了作者对清静无为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涧底流水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深切向往。诗中“试问今宵涧底声,何如三叹有余音”一句,以问句的形式引出对流水声的描写,显得既亲切又富有哲理。后两句“堂中衲子还知否,月白风清底处寻”,则通过僧人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宁静氛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试问今宵涧底声:作者尝试询问今夜涧底的流水声,引出对自然声音的描写。
  2. 何如三叹有余音:将涧底声比作三叹,形容其悠长且余音袅袅,富有音乐美感。
  3. 堂中衲子还知否:询问堂中的僧人是否知道这种声音,引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月白风清底处寻: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何处能寻得这样的宁静与深邃,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涧底声比作三叹,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声音的悠长和余音。
  • 设问:通过设问的形式,增强了诗的互动性和思考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涧底流水声和月白风清的夜晚,作者表达了对清静无为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涧底声:代表自然的声音,象征宁静和纯净。
  • 三叹:代表悠长的声音,象征音乐美感和深邃的思考。
  • 月白风清:代表夜晚的宁静和清新,象征宁静无为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叹有余音”形容的是什么? A. 流水声 B. 叹息声 C. 音乐声 D. 风声

  2. 诗中“堂中衲子”指的是什么? A. 僧人 B. 道士 C. 文人 D. 官员

  3. 诗中“月白风清”形容的是什么时间的环境? A. 清晨 B. 中午 C. 傍晚 D. 夜晚

答案:

  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张栻《和择之赋泉声》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张栻的诗更注重声音的描写,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生平及作品。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嘉禾道中 【大石调】六国朝 题祖庙二首 题祖庙二首 访隐居孙明复山斋二首 访隐居孙明复山斋二首 读兰皋先生集 满江红 夏日遣怀 祝英台近 西湖暮归 江城子 春暮独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丨字旁的字 香字旁的字 从令如流 利以平民 如堕云雾 梁上君子 角字旁的字 不识东家 酉字旁的字 四字头的字 就开头的成语 莫知所谓 牧厂 改律 以碫投卵 茅茨土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