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3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9:47
题陈季壁
作者: 钱起 〔唐代〕
郢人何苦调,饮水仍布衾。
烟火昼不起,蓬蒿春欲深。
前庭少乔木,邻舍闻新禽。
虽有征贤诏,终伤不遇心。
这首诗表达了郢地的人为何要那么辛苦地调试乐器,虽然饮水时仍旧感到寒冷。白天的烟火没有升起,春天的蓬蒿已经愈加繁茂。前院里没有高大的树木,邻近的房子里却传来了新的鸟鸣。尽管有招贤纳士的诏令,内心的伤痛依然难以消解。
作者介绍: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明,号阮亭,浙江人。他以绝句见长,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社会动荡、人才辈出的唐代,诗人可能身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表达了对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感慨。
《题陈季壁》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及对生活艰辛的感受。诗的开头通过提问“郢人何苦调”,引出生活的苦楚,这种直白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郢地人的同情。接着对饮水的描写,和“布衾”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生活的冷清与孤独。诗中提到的“烟火昼不起”则展现了一种生活的萧条,给人一种无奈的感觉。
在描写自然景象时,诗人用“蓬蒿春欲深”来传达春天的生机与繁茂,但同时又隐含了对生活境遇的无奈。接下来的“前庭少乔木,邻舍闻新禽”则描绘了一个寂寞的庭院,虽然有鸟鸣,却无高树与生机,形成一种对比,进一步突显了诗人的孤独与失落。
最后,诗人提到“虽有征贤诏,终伤不遇心”,将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对比,表达了对自身才华被忽视的无奈与痛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碰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个人理想与现实落差展开,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人才被忽视的惋惜,表现出深切的自省与思考。
诗词测试:
郢人为何调试乐器?
A. 为了生活
B. 为了悦耳
C. 为了表达痛苦
D. 无法安宁
诗中提到的“饮水仍布衾”意指:
A. 生活温暖
B. 生活艰辛
C. 生活幸福
D. 生活充实
诗中提到的“征贤诏”意味着什么?
A. 招募人才的命令
B. 退隐的决定
C. 旅行的计划
D. 休息的时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