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8:36
似病元非病,求閒方得閒。
残僧六七辈,败屋两三间。
野外无供给,城中断往还。
同参木上座,与汝住茶山。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似病非病的状态,只有在寻求闲适时才能找到真正的闲适。寺院里只剩下六七个残留的僧人,屋子也破旧得只剩下两三间。野外没有什么供给,城里与外界的联系也断绝了。与我同道的师兄弟们,你我可以一起住在这茶山上。
此诗没有明显的古典典故,但通过对僧侣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当时佛教寺院的衰败与孤寂,反映了社会对僧侣生活的关注。
曾几,字子文,号竹隐,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闻名,作品多反映个人的生活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风格清新、自然。
本诗创作于一个僧院的清幽环境中,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下宗教生活的思考,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这首《寓广教僧寺》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僧侣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诗中“似病元非病”的开头,便勾勒出一种似乎病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身体的描写,更是对心灵的探讨。作者以“求闲方得闲”表达了在纷扰的世界中,只有寻求内心的宁静,才能获得真正的安逸。接下来的“残僧六七辈,败屋两三间”,则通过对寺院现状的描写,传达了孤寂和破败的感受,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衰落,而“野外无供给,城中断往还”更是加深了这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最后的“同参木上座,与汝住茶山”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达了一种对友谊和共处的珍视。整体上,这首诗在对生活的感受中,展现了对闲适、宁静和友谊的向往。
诗歌的主题围绕着内心的宁静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反映了在动荡的社会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残僧”有多少位?
填空题:诗中提到“城中断__”,表示与外界的联系中断。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繁华生活的向往。(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