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12: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12:41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在苏州秀州的道路上,自七月二十五日夜里开始下了大雨,连续下了三天,秋天的稻苗因此复苏,我心中欢喜不已,便写下这首诗。一天晚上,炽热的阳光转为细雨,梦中醒来感觉衣襟凉爽湿润。我不再担心屋顶漏水,虽然床上湿漉漉的,但我仍然高兴溪水流淌在岸边深深。千里之外的稻花令人心旷神怡,而五更时分桐树的叶子发出最佳的声音。即便我没有田地,也能在这里翩翩起舞,更何况在田间我还能寄托对未来的期望。
作者介绍:曾几(生年不详—约1080年),字子俭,号白鹿,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七月大雨之后,正值秋季,表现了作者对于雨水滋润大地、稻田丰收的喜悦之情。同时,诗中流露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苏秀道中》是一首体现自然与人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秋雨与稻田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与对生活的热爱。开篇提到的“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直接引入了诗的背景,让读者感受到久旱后的甘霖带来的喜悦。接着,诗人描述了在清凉的细雨中醒来,衣襟湿润的感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令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稻花的美丽与桐叶的音乐,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田园画卷。在诗的结尾,“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即使没有田地,他也能在这里舞动,寄托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诗在优美的意象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展示了他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曾几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千里稻花应秀色”指的是什么?
A. 稻花的颜色
B. 稻田的丰收
C. 远处的美丽景象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忧伤
B. 喜悦
C.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