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6:54
送徐守寺正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楳埜先生子象贤,
向来心印得单传。
谚云蜡烛真明矣,
罚止蒲鞭亦肃然。
执贽客多樽有酒,
诟租吏少箧无钱。
玺书底事催归急,
不许邦人借一年。
送给徐守寺的正二首
楳埜先生的儿子象贤,
从小就得到了心法的单传。
谚语说蜡烛的光辉是最明亮的,
即使是罚止的蒲鞭也显得肃然。
来访的客人多是酒樽满满,
而征租的官吏却少得可怜,箧中无钱。
玺书的事情催促他急于回去,
不允许地方的人借一年。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舜,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著称,作品中常带有对时事的关注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送别徐守寺时创作,反映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尤其是对经济状况的关注。
《送徐守寺正二首》展现了刘克庄对友人的深情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首联提到“楳埜先生子象贤”,可见诗人与徐守寺的亲近与友谊。诗中通过“蜡烛真明”的谚语,暗示了对象贤才能的赞美,蜡烛的明亮象征着智慧的光芒。
随后,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提到“执贽客多樽有酒”,与“诟租吏少箧无钱”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官吏的无能与腐败。最后两句“玺书底事催归急,不许邦人借一年”则是对当时政务的无情与急迫的批判,暗示人们在官僚体制下的艰辛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讽刺,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艺术表现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楳埜先生的儿子”是谁?
诗中提到蜡烛象征什么?
诗中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